受全球能源短缺的影響,能源問題成為我國經濟及社會發展的焦點。據國家能源局預測,“十二五”期間,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將會首次下降。多名代表委員提出,應逐步加大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也要謹防低端投資過熱、產能過剩等風險,新能源的發展必須掌握核心關鍵技術。
裝機多而發電少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邵秉仁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在新能源建設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規劃滯后,導致無序發展、資源浪費,新能源裝機多而發電少,速度快而效益低。
目前,我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和新增裝機容量,均列世界第一。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電氣總公司副總裁呂亞臣表示,現在幾乎所有風電企業的利潤薄,要適當控制產能過剩,不要產生惡性競爭。
“打工經濟”須轉變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認為,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必須加強高新技術研發,改變“兩頭在外”的“打工經濟”。
所謂“兩頭在外”,一頭是核心技術在外,中國的光伏組件和電池現已做到全球產能最大,但相關生產設備卻高度依賴進口,裝備國產化率僅為10%。另一頭就是應用市場在外,2010年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占全球的53%,但利用率卻只占世界的2%。中國在新能源產業中只承擔了一個加工、生產的階段。
全國人大代表、晶龍實業集團董事長靳保芳指出,我國是光伏制造大國,不是使用大國。新能源發展關鍵在核心技術,不在裝機容量。“新能源技術更新非常快,若不加強高新技術的自主研發,就只能陷入‘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困境。”黃震說。
改革新能源補貼辦法
黃震認為,目前我國風力發電場建設速度快,但電網建設滯后,上網難已成為發展風電的重大難題。電網企業沒有收購新能源和投資新能源接入工程的積極性,直接造成了新能源發展的體制制約。“新能源建設需要各級政府制定好的配套政策,培育一個更有利于市場發展的環境。例如對電廠進行新能源利用配額規定,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和補貼等形式降低新能源進入市場的成本。”
邵秉仁認為,我國目前以電價補貼為主的新能源發展政策,更多地扶持了產業的中下游,刺激了產能,而沒能有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必須改革新能源補貼辦法,加大對新能源研發的扶持力度,設立新能源研發專項基金,鼓勵各級財政貼息支持新能源研發。完善新能源電價加價政策,將新能源電價補貼額度,分解到地方,與各地區新能源核準項目相銜接。對自發自用的新能源,應同樣按照國家規定給予補貼。特派記者葉薇潘高峰江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