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祥,這個被各界仇恨的63歲老農,多年來,因為他的不斷的告發,告停了160多個環滇池污染企業、62個采石場;告倒了100多個各級官員、240多名老板。因為這一切,他成為中國國家形象片的代言人之一。而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付出的直觀代價是——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右眼失明、右手殘疾、窮愁潦倒……(3月27日工人日報)
一個老農,為了環境保護而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無論怎么講,都是一種悲情,也映襯出現實社會下環保的病態魅影。于他來說,是環境維護近乎瘋狂的病態;于企業,是利益追逐下一切讓路的發展病態;于官員,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政績病態。這些病態,無不折射著環保的舉步維艱,更讓人感到污染治理的現實尷尬。
按常理,張正祥之舉得罪污染企業是情理之中的事,可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恨張正祥就就有些耐人尋味了。縱觀張正祥所作所為,沒有半點個人私心,他打掉的也不過是損害環境利益鏈上的企業,可為何卻如此不“深得人心”呢?
其實,官員恨他,農民恨他,房地產開發商恨他,采礦者恨他,挖石取土者恨他,渣土車司機恨他,搞汽車修理的人恨他,開飯館的人恨他,土雜商店經營者恨他,這恰恰說明,在現實生活中有損環保,污染環境的行為無處不在,并已經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習慣和自覺。
改變人們的陋習和觀念,難免要付出慘痛代價,更何況有時還要觸動多方的利益。特別是在經濟轉型期,張正祥作為公民個人,遭遇這樣的尷尬并不意外。從“環保狂人”護滇池“告倒企業160多,仇人竟有十萬”的執著中,我們也看到了環境保護遭遇的現實困境。
環境保護,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復雜工程,它離不開張正祥這些正義力量的前仆后繼,但,相關部門的執法和對公民類似行為給予有力的保護更不應缺位。“十二五”規劃現已落地,要想生根、開花、結果,尚需各項制度和監管的大力跟進,尤其是從法律和制度層面的及時發力,絕不能把環保這樣的重大課題淪為“一個公民的戰斗”。
稿源:紅網 作者:趙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