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洶涌”而來的環保熱情
■汶川特大地震后,環保NGO活躍了不少。“如果算上還沒有注冊的民間組織,估計成都范圍內開展環保活動的環保組織可能有幾十個。”
■四川的環保NGO數量可能已經超過云南,在西南地區位居前列
仍有不少需要克服的障礙
■與國內許多地方一樣,四川環保NGO也面臨人員流失、資金來源缺乏等難題
■環保理想如何才能照進現實,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實踐
隨著日本核輻射事件的不斷升級,環保的話題再次高密度被公眾提及。環保活動離不開公眾參與,而在環保活動的組織與公眾環保意識的普及中,環保NGO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成都商報近日開展了城市“環保先鋒”評選,記者走近了四川的不少環保組織,他們的身影,已越來越多地閃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成都乃至四川到底有多少環保NGO?他們的專職工作人員來自哪里?他們是如何開展工作的?他們的生存狀態又怎樣?記者經過多日調查發現,四川的環保NGO數量目前在西南地區居于前列,而四川和成都有著更為合適環保NGO生存的土壤。但與國內許多地方一樣,四川環保NGO也面臨人員流失、資金來源缺乏等難題。
一個環保NGO的生存現狀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很多員工做1年就辭職
3月22日,世界水日,文化公園。從外地搬來成都的一個環保NGO正在這里開展一場“行為藝術”,呼吁市民保護水資源。“那天氣溫很低,但市民很熱情,參與者有老人、小孩兒、大學生。”團隊負責人周先生說,7年前,包括他在內的幾名環境保護志愿者在南京創立了為環境公益行動者提供信息交流和學習平臺,當時除了幾個創始人之外,沒有專職員工,所有的工作都由志愿者完成。2007年,由于有3名創始人來自于北京,且北京有NGO愿意和該組織一起辦公,他們的辦公地點就從南京遷到了北京。
在北京,該環保NGO的業務得到發展,并有了專職員工。然而,當時該組織正處于財政上最困難的時期,微薄的薪酬并不足以讓專職員工們把環保當成一種事業,有很多員工在做到1年左右的時候就辭職了。“不是他們不愛這份事業,而是實在沒辦法,我們給人家開的工資實在太低了,每月只有1000多元。”周先生回憶說,曾有一名專職員工是從大學生環保志愿者里面發展的,他非常熱愛環保公益事業,但由于工資很低,他工作1年后就離開了該環保NGO,現在包頭一家企業做銷售工作,每月工資有5000元左右。但他現在還是該環保NGO的一名志愿者,而新的志愿者和專職人員也在不斷加入。只要機構和環保的理念都在,就會有人支持,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經濟壓力VS環保理想
目前四川環保NGO
的專職人員并不多
其實,上述環保NGO面臨的現狀在許多環保NGO中同樣存在。四川省綠色江河環境保護促進會是四川最有知名度的環保NGO之一。綠色江河會長楊欣介紹,曾有一名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的大學生志愿者畢業后留在綠色江河做全職工作。“我明確告訴他,只允許你在我這兒工作兩年,別耽誤了你的前程。”楊欣說,兩年后,這名員工出國留學,現在供職于一家國外NGO。“他現在昆明發展,房子都買了兩套。”楊欣無奈地說,人才缺乏,這確實是制約國內NGO發展的一大因素。
溫洛克國際SEN項目辦公室自2010年開始啟動了為期3年的云貴川三省環境公益組織能力建設項目,在幫助環境公益組織提升自身能力的過程中,他們發現人員的流失是不少NGO面臨的難題。該項目的小額撥款經理劉曉梅說,這些組織里的專職人員以年輕人居多,他們大都充滿理想,但經濟壓力同樣折磨著他們,并可能最終影響他們的選擇。
溫洛克國際SEN項目辦公室的工作人員了解不少四川環保NGO后發現,他們的專職工作人員的月工資大都在2000元以內,這樣的待遇,很難長期留住人才。畢竟,為理想奔波的年輕人,也還有未來家庭的責任。理想如何才能照進現實,還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實踐。
事實上,出于經濟壓力等種種原因,目前四川環保NGO的專職人員并不多。成都觀鳥會經常組織環保活動,但其自2004年成立以來,直到去年才有了唯一一名專職人員,其負責人沈尤也是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現階段將環保工作作為職業不現實,未來也許能夠成為一種職業。”沈尤說。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的近10個環保NGO中,其專職工作人員大多不超過5人。
環保NGO的方向何在
提升能力做出成績
進入良性循環
成都市環保局宣教中心主任李長明觀察到,成都在汶川特大地震后,環保NGO活躍了不少。“如果算上還沒有注冊的民間組織,估計成都范圍內開展環保活動的環保組織可能有幾十個。”劉曉梅也注意到,四川的環保NGO數量可能已經超過云南,在西南地區位居前列。一面是“洶涌”而來的環保熱情,一面是不少需要克服的障礙,環保NGO如何更好地生存和發展成為不少環保主義者的關注議題。“現在有一些基金不僅支持項目,也支持機構或個人,就是希望幫助這些機構或個人堅持下去。”溫洛克國際SEN項目辦公室項目官員周穎說。
成都商報記者了解到,環保NGO的資金來源包括申請到項目、公募基金或非公募基金的支持、政府購買服務、企業支持等。其中,申請項目需要NGO自身具有較強的項目實施能力。而基金、政府服務和企業提供的支持,也有許多以具體項目的形式提供,這就使得NGO組織中從事行政工作的非項目官員,無法納入項目預算,其工資也就沒有來源。
據溫洛克國際SEN項目辦公室工作人員的了解,國外NGO中大約有40%的資金來源于政府購買服務,而我國國內則較少有政府向NGO購買服務。李長明介紹,如果政府出錢,把部分合適的工作打包交給NGO來完成,有時可以實現雙贏。而這對于NGO的生存,大有幫助。
劉曉梅表示,對許多成立不久的環保NGO而言,提高自身能力尤為重要,這也是他們獲得項目或獲得基金支持的前提。“另外,NGO的方向要明確,還要有長遠的規劃。”劉曉梅認為,像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等機構就屬于本地較為成熟的環保組織,但還有更多的環保組織需要不斷提升自己。楊欣也認為,能力提升、做出成績,就會獲得更多資金支持,也就能留住更多人才。如此,環保NGO就會進入良性循環。
上述那家環保NGO的負責人周先生表示,搬來成都也是看到成都有更適合環保NGO的土壤,他對未來仍然樂觀其成。
成都商報記者 祝楚華 劉霏霏 實習生 趙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