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殯葬綠皮書》透露,一項針對全國14家殯儀館的調查顯示,超九成工作人員表示有心理壓力。
51.3%的殯儀館職工不愿意告訴別人自己的職業。
“你好”、“再見”、“歡迎再來”,這樣的禮貌用語他們從來不說。
微笑、握手,這樣的表情與動作,他們也很少去做。
這一切都緣于他們的特殊工作———火化工人。
對于這份工作,他們不愿提及,甚至連自己的子女都是在十幾歲后才知道的。
對于這份工作,他們也曾感到難受,因為在世俗的眼光里,他們工作的地方是“晦氣”的代名詞。
然而,在經歷了恐懼、郁悶之后,他們更加明白———
沒有誰比我們更了解活著的意義……
生命的開始和結束意義是同等的……
上班第一天就后悔了
“害怕,汗毛都豎起來了”
4月4日13時30分許,于洪區殯儀館,火化工人、沈陽市勞模老王正在清理火化爐。
老王穿著筆挺的西裝,帶著白手套,黑色皮鞋,“這是我們的工作服,每天穿成這樣是不舒服,但這是對逝者的尊重。”
老王今年54歲,是殯儀館負責火化的工人,除了有事必須請假外,全年沒有休息日。
問起為什么選擇這個工作,老王回答得很直白,“當時家里窮。”
“我爸也是火化工人,但他做這行我是挺大了才知道的,我也是到我兒子10多歲才告訴他的。”老王說。
剛到殯儀館時,老王做的是木工,那時他和媳婦兒還在處對象。“我岳母可反對了,后來為了掙得多點兒,我就申請到一線,結果上班第一天就后悔了。害怕啊,進了工作室我頭皮發麻,汗毛都豎起來了,總感覺有人盯著我……”說起這段,老王笑了起來。
21年“送走”萬余人
“沒親手火化過親朋”
老王說:“過去壓力老大了,在老家的時候我媳婦兒從來不肯說我是干什么的,人家問只說掙工資的。”
在村里走,他經常能聽到有人背后議論他,“這人是煉死人的……”
1993年一次朋友聚會,老王高興地去了,結果到了飯店,沒一個人愿意坐在他身邊,“那頓飯吃的我這個難受啊。”
老王這種郁悶的狀態直到遇見一件事。“九十年代初,尸體火化前沒有紙棺。一天上午我火化了一位90多歲的老人,看著特別安詳,家人說老人活得很健康。之后又火化了一個人,比我小7歲,是喝完酒得了腦出血的。”老王說,那個上午后他好像突然明白了,“不在乎別人的想法了,沒有誰比我們更了解活著的意義……”
到殯儀館工作31年了,做火化工人21年。他給了記者一個數字,21年來他至少“送走”了一萬多人。
“30多年,很多親朋都過世了,我從沒親手火化過,這對我太殘忍了。”殯儀館有10位火化工人,最大的59歲,最小的不到30歲,不親手火化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是他們之間的默契。
不會說“你好”、“再見”
這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近年來,殯葬行業備受關注,曾經有媒體報道過,深圳一殯儀館火化工的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
像老王這樣的工人一個月收入怎樣?
“這是一個特殊行業,但收入并沒有那么高。”老王說,他屬于殯儀館內有編制的工人,也就是正式工人,一個月工資不到3000元。
“我沒有什么文化,但我能想明白,其實生命的開始和結束的意義是同等的,我做這有啥丟人的啊。”雖然心里坦然,但老王和同事們也承認,在世俗的眼光里,他們工作的地方是“晦氣”的代名詞。所以有的工作人員會“知趣地”隱藏起自己的身份,甚至很少參加社交活動。
一位工作十多年的工人說,他和同事已經養成了習慣,不愛笑,不會主動與人握手,更不會說“你好”、“再見”、“歡迎再來”等話語,這些習慣在工作中都是沒有禮貌的,因為這容易讓人家產生誤解。
老王說,這些年他習慣了,每天下午2點下班,3點半去買菜,4點半接孫女。當記者問什么時間把職業告訴孫女時,老王一直搖頭,“等她長大自己慢慢了解吧。”
本報記者 崔扶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