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商余某因生意不景氣,竟在他人教唆下改行,在上海注冊成立一家皮包公司,半年內騙得北京、上海、江蘇等地20多家企業近50萬元。近日,松江警方歷時數月,輾轉幾地,破獲了余某等三人成立的皮包公司。偵查員發現,受騙企業的業務員普遍警惕性不高,而且八成受害者因被騙金額低于2萬元,寧愿自認倒霉,沒有報警。
企業付款收不到貨
回憶起半年前的受騙過程,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的小許仍記憶猶新。當時,公司一直合作的供應商斷貨,急需進貨的小許上網尋找貨源,在一家網站上看到“上海炫鋒貿易有限公司”自稱:“這是一家專業從事化工原料及產品的合資企業,公司技術力量雄厚,產品質量上乘。”看到網頁制作精美,且產品報價還略低于市場價,小許便撥打電話洽談。一名自稱姓周的銷售經理稱,小許的進貨量太小,必須先付款再發貨。考慮到公司急需原料,而運輸車暫時周轉不過來,無法自提貨物,小許便答應下來,通過傳真簽訂購銷合同,向其賬戶匯出2萬元貨款。然而,“炫鋒”以種種借口拖延發貨,幾周后,小許來到松江公安分局經偵支隊報案。
就在小許公司報案前四天,也有一家北京公司委托律師到松江報案。報案人稱,這家北京公司上網查詢信息后,與一家“上海穆豐實業有限公司”通過網絡傳真方式簽訂購銷合同,9萬元貨款已全額付清,卻遲遲收不到貨。
騙子精心隱藏行蹤
偵查員發現,兩起報案中,企業名稱雖不同,注冊地址卻一模一樣,并案調查發現,“穆豐”和“炫鋒”果然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但經營者并不在這個注冊地址辦公。經過長達兩個多月追蹤,偵查員發現,每有一筆資金入賬,很快就會被人用網上銀行快速轉入多個私人賬戶,然后在其他城市的ATM機上提現。經調查,犯罪嫌疑人的老巢在福建三明。
去年12月,偵查員找到了犯罪嫌疑人租住的小區,經連日觀察發現,犯罪嫌疑人十分謹慎,連續幾天足不出戶,日常生活用品均通過外賣和快遞解決。而且,他們會在另一樓層收貨,以免送貨員發現真實住址。經11天伏擊,2010年12月19日,余某及其親戚張某、蘇某被一網打盡。
上海行騙人在外地
據余某交代,他曾在三明經營茶葉生意,因為不景氣想改行,經周圍人教唆,聯合張某、蘇某兩名親戚,利用網絡傳真服務這一新生事物干起詐騙勾當。他們用假身份證注冊成立“炫鋒”“穆豐”兩家公司,將聯系方式及供貨信息上網發布,網站上的所謂公司照片、貨源信息等都是從其他正規企業的網頁上復制所得。
為讓客戶相信公司在上海,他們購買了上海的手機號碼洽談業務,又購買了一個以“021”數字開頭的傳真號用于簽訂合同。他們通過網絡傳真服務商注冊使用賬號后,可以選擇全國任何一個地區的號碼與其綁定作為傳真號,如此一來,他們雖然隱藏在三明的出租屋里,卻使客戶深信他們在上海開了一家貨真價實的化工企業。
本報記者 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