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
在垃圾分類等前端的減量工作仍然沒有到位的情況下,貿然上馬垃圾焚燒項目之后還可能面臨垃圾減量所帶來的垃圾焚燒項目經營困境。
一年多來飽受爭議的廣州番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再次走進公眾視野。4月12日,廣州番禺區政府正式公布了五個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備選地址,此前,反對聲音異常激烈的大石街會江村繼續成為候選地址。
廣州番禺區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自2009年提出就飽受爭議,并引起當時作為主要選址地的大石街會江居民的強烈反對,引發媒體關注。當地居民為此進行了一系列的抗爭行動,并使地方政府表態將對項目選址進行重新論證。
一年過去,番禺區政府最終確認了5個初步選址,大石街會江仍然在列。對此,番禺區政府解釋稱,項目的選址綜合考慮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交通運輸條件、給排水、供電、余熱利用等因素進行選址,而大石會江也符合上述條件。
地方政府認為重啟垃圾焚燒項目勢在必行。根據是隨著城鎮人口不斷增加,生活垃圾的產生量增大,而番禺僅有的一座填埋場———火燒崗垃圾填埋場,按照正常使用速度,到2014年該填埋場就將“填平”,“垃圾圍城”問題滾滾襲來。
的確,用地的緊張使得越來越多的垃圾亟須尋求新的處理方式。然而,垃圾焚燒雖然在空間上解決了填埋處理的問題,但環境污染問題卻為公眾所擔憂。垃圾焚燒會產生二噁英等氣體,造成新污染。鑒于此,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公眾對垃圾焚燒項目進行“鄰避抗爭”是非常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設垃圾焚燒項目受到反抗后,番禺區推進約一年的垃圾分類效果并不佳。地方政府坦承廚余垃圾收集上成果非常微弱,“1000多戶每天僅收集幾十公斤的廚余垃圾”。
馬軍對此表示擔心:“從技術上講,垃圾分類還沒有執行到位就貿然搞垃圾焚燒,一方面不精明,另一方面也是有危險的,不同的垃圾一起燒,可能排放更多的二噁英。”
據了解,國際上的垃圾對策費用都是1/3放在末端處理,2/3用在減量化資源化管理方面。而我們國家就垃圾問題的投入,90%以上都用在了垃圾的收集運輸處理上,而在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上幾乎沒有投入。“前端工作很重要,但現在國內很多更重視末端,因為末端是項目,政府更重視。”馬軍說。
“現在如果建垃圾焚燒廠除非它能證明它已經充分回收,如果都混在一起的,我覺得仍然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馬軍說。
除了對環境的擔憂外,馬軍提醒,在垃圾分類等前端的減量工作仍然沒有到位的情況下,貿然上馬垃圾焚燒項目之后還可能面臨垃圾減量所帶來的垃圾焚燒項目經營困境。“像日本等地原來也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原來預計有很多垃圾要焚燒,結果一經分類,要焚燒的垃圾卻變得很少,導致一些焚燒設施吃不飽。”馬軍稱,如果前端減量做好,數量甚至可能減半。
(原載于4月13日每經網,本文有刪節,標題為編輯另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