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6日電 俄新社近日撰文,認為從去年4月份美國墨西哥灣原油泄漏事件,到今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核泄漏事件,人類似乎陷入了一場能源危機當中。
文章指出,位于墨西哥灣的英國石油公司的鉆井平臺于去年4月20日發生泄漏,在隨后的一段時間里,共有70萬噸原油漏出,污染了路易斯安那、阿拉巴馬、佛羅里達和密西西比州的海岸,并讓這幾個州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媒體形象地將這次災難稱作是“石油工業的切爾諾貝利事件”,也引起了國際社會對未來世界能源安全的討論。
兩場危機的碰撞
但在不到一年之后,日本地震海嘯就導致世界又要經歷一場真正意義上與切爾諾貝利事件同等級的危機。單從災難規模上來看,似乎很難說究竟原油與核泄漏哪一個對世界的危害更大,但從心理影響來看,顯然人們更加害怕核泄漏所產生的影響。
在切爾諾貝利之后,各國都紛紛加強了核電站的安全標準,而這次的福島核電站危機,也讓各國更加關心核電站的管理標準。但是,墨西哥灣原油泄漏過去1年了,危機并沒有引起人們對原油安全的足夠重視。要知道,原油泄漏威脅也是相當的大:海洋潮汐遭到了改變,席卷俄羅斯和歐洲的熱浪也與這有關。
但是,盡管英國石油公司損失慘重:股票價格縮水40%,還為善后處理支付了400億美元,該公司最近又與俄羅斯石油公司達成協議,共同開發喀拉海的石油資源。這說明人們根本沒有從原油危機中吸取教訓。
油?鈾?
在這兩起危機的背后,挺“油”派和挺“鈾”派針鋒相對。表面上,各國政府在福島核電站泄漏事件之后,紛紛開始對自己國家的核電站進行審查,德國還否決了一個關于17個發電機組超期服役2個月的提案。但是,人們真的會摒棄核能嗎?絕對不會。
首先,沒有任何一個政府能夠完全補償不利用核能發電而造成的電力短缺損失。即使在美國這樣85%的能源供給來自原油的國家都不能做到;其次,取消核能計劃也會造成國家GDP的停滯不前。
不過,在福島核危機之后,挺“油”派顯然占了先手:不斷上漲的原油價格就說明了這一切。雖然很多人認為是中東一些國家的政局動蕩導致了原油價格上漲,但其實偏向原油的美國的財政政策才是漲價的真正推手:核能不安全啦!現在就連頁巖氣和生物燃料計劃都顯得利潤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