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報/推薦類型:B041—綠色推動者—浙江省永嘉縣綠色環保志愿者協會
1.申報機構/被推薦機構基本信息
機構名稱:浙江省永嘉縣綠色環保志愿者協會
2.申報機構/被推薦機構簡介
機構使命(不超過200字):協會以保護母親河—楠溪江為己任,主動請纓試水要求義務承包保潔30公里楠溪江任務,成為全省社會團體承包保潔楠溪江的先行者。
同時,協會主動承擔普及民眾的環保知識,有效地利用社會力量,組建“生態文明講師團”,開展百場生態文明宣講活動,發動民間的力量來宣傳生態文明理念,深入基層,開展有獎宣講、游藝活動、小品等形式多樣的宣講活動,達到了良好的宣講效果
業務范圍(不超過400字):組織實施各項環保宣傳和實踐活動;義務承包楠溪江主要地段的保潔工作;組織“生態文明講師團”開展“五進”宣講活動;組織實施“綠色助學扶貧工程”,為山區貧困學生雪中送炭。
團隊介紹(可包含執行團隊、核心志愿者團隊和理事會等,不超過500字):
協會由常務理事會和理事會構成,執行機構為常務理事會,下設辦公室、策劃部、宣傳部、外聯部和網絡編輯部。核心志愿者團隊為橋頭分會、青年聯盟、綠眼睛環境教育中心。執行機構由以下人員組成:
協會會長:陳飛
常務副會長:楊建南
秘書長:潘智化
辦公室主任:柯素青
策劃部主任:劉彭
宣傳部主任:陳九彰
外聯部主任:謝子俊
網絡編輯部主任:潘賢
3.申報/推薦理由(請注意以下內容均指在近兩年之內的工作為基礎):?
請概述1-2個核心申報/推薦原因(150字以內):
永嘉縣綠色環保志愿者協會成立于2007年6月5日,主管部門為永嘉縣環保局,協會成立四年來,積極組織實施各項環保宣傳和實踐活動,營造濃郁的環保宣傳氛圍,使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投身于環保隊伍,致力于母親河-楠溪江的保護,推動著全縣環境保護事業的健康發展;率先全省成功嘗試義務承包楠溪江主要地段的保潔工作,成立了溫州市首個“生態文明講師團”,開展“五進”宣講活動。
1)請簡述申報機構/被推薦機構2-3個支撐申報原因的主要過往成功案例(800字以內):
一、率先浙江省嘗試由社會團體義務承包30公里楠溪江的保潔任務,使楠溪江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2008年6月5日,協會對沙頭鎮至渠口鄉地段的30公里楠溪江進行包江保潔試點,成為社會團體承包保潔楠溪江的先行者。由環保志愿者參與包江保潔試點,這在全省也還是首次。
早在2005年7月,永嘉縣政府出臺了《楠溪江保潔方案》和《沿江畜禽禁養管理條例》,并由沿江鄉鎮負責保潔工作。由于鄉鎮工作千頭萬緒,工作精力難以到位,保潔員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甚至不出工現象十分普遍,保潔效果不盡人意。于是,在2008年6月經永嘉縣政府同意,將保潔任務最艱巨的沙頭鎮、渠口鄉地段30公里楠溪江的保潔任務承包給永嘉縣綠色環保志愿者協會進行試點,并由兩鄉鎮與協會簽訂協議。協議規定:志愿者要及時清理保潔范圍內的江面及兩岸灘林內的垃圾、漂浮物,并按規定把垃圾運送到垃圾填埋場集中處理,兩鄉鎮根據保潔任務的完成情況撥付保潔經費作為志愿者的活動費用。
3年來,協會堅持每月組織50名志愿者,實行分組分段保潔制度。在當地發展身體康健責任心強的志愿者擔任保潔員,對保潔員實行定人、定段管理,明確責任區域,分片包干。同時,建立多層次監視查核機制,縣生態辦對于鄉鎮、鄉鎮對于協會,協會會長對于段長、段長對于保潔員的多層次監視查核機制,明確查核內部實質意義以及查核要求,一級查核一級。
自承包保潔試點以來,楠溪江沙頭鎮和渠口鄉地段的江面及兩岸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近年來,桃花水母和“水中熊貓”黿等珍稀動物重現楠溪江,見證楠溪江生態環境的優良,并得到了浙江省副省長陳嘉元和省環保廳廳長徐震的高度稱贊。三年來,據縣生態辦的核查結果,由協會承包的沙頭鎮、渠口鄉保潔成績一直名列19個鄉鎮的前兩名。
二、組建“生態文明講師團”,開展“五進”宣講活動。
永嘉縣“生態文明講師團”成立于2009年6月5日,由協會向全社會招聘具有環保專業知識,熱心環保宣傳教育公益事業,有豐富講課經驗的32名志愿者,利用多種形式,因地制宜,長期持續地到有關機關、學校、社區、企業、村莊,義務為廣大群眾宣傳生態文明,普及環保知識,提供環保咨詢。至目前為止,已經舉辦20多場宣講活動。該項目獲得2011年溫州市“春芽計劃”二類資助項目獎項。
2)請簡述申報機構/被推薦機構在推動生態環保議題或環保公益行業發展上最重大的貢獻和成就(600字以內):
一、成功打造全市首個低碳小區。
2010年4月22日地球日,協會在永嘉縣上塘鎮開元嘉園小區率全縣之先提出打造“低碳小區”,?評選出十個“低碳家庭”,?舉行了“碳匯花園”花木認養、向小區家庭分發菜籃子、倡議書等活動,并成立了“永嘉綠色環保志愿者協會”分會。該活動開啟溫州創建“低碳小區”的先例,對社區居民倡導低碳理念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二、建立溫州市首個“志愿者低碳補償林”。
2011年3月12日,協會在上塘鎮嶺山村建立溫州市首個“志愿者生態林園地”,。按每人每年栽3棵樹就可吸收個人當年在基本生活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算,在植樹現場,志愿者每個人都至少認捐、認養了3棵樹,共栽下了1000多棵楓樹、柏樹、桂花、楊梅、甌柑等樹苗。協會將“志愿者低碳補償林”委托給當地村民進行日常管理,植樹活動中認捐的錢款將作為專款,用于日常養護的人工費、肥料費、防治病蟲害的藥物費以及有關管護工具的購置費等。協會每年將組織志愿者前來植樹,種植不同品種的樹苗,形成一個萬木競放的植物園,成為環保志愿者共同的“生態教育家園”。這項活動分別被《浙江日報》、《中國環境報》予以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編輯:SN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