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低碳和環(huán)保主義橫掃全球,你卻還置身事外,那么恭喜你,你嚴重“OUT”了。但當我們想為環(huán)保事業(yè)添磚加瓦,卻被環(huán)保產(chǎn)品高昂的價格所桎梏時;你可曾想到,自行車鞍和廢棄金屬,布碎和壞椅子,隨手撿來的樹枝,這些生活中常見的廢料,卻能成為最時尚的家居用品。
近日,一批低碳設計的家居用品亮相廣州大劇院藝術購物谷C展區(qū)。那些廢物利用、舊物改造后得來的寶貝,不僅讓人感嘆創(chuàng)作者的奇思妙想,也在試圖引導我們——— 低碳環(huán)保應該是人人都消費得起的時尚。
■城市探秘
沿著珠江新城臨江大道,遠遠地看過去,一片平緩的山丘上放置著大小不同的兩塊“礫石”,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廣州大劇院了。就在這兩塊“會唱歌的大石頭”中間,居然還藏了個藝術購物休閑地。
藝術購物·谷,Good UniqueMall,簡稱GUMall,位于廣州大劇院內(nèi)部,因其建筑造型的獨特性,與峽谷相似,故稱之為“谷”。雖然目前購物谷很多項目還在招商過程中,但是GU·藝術季的活動已經(jīng)一波接著一波來了。4月16日,G U·藝術季之“廣美師生環(huán)保展‘感碳號’”也在購物谷的C區(qū)展廳開幕。
■揭開面紗
低碳需要集體意識和交換意識才能完成
有些展覽,轉個身,你幾乎可以看見任何一件展品;而這場環(huán)保展,總有一種走進迷宮的感覺。那些彩色布條,交織纏繞,像張開的巨大蜘蛛網(wǎng)將空間劃分出不同層次,在你踏進展廳的第一時間營造了一種空間的朦朧感和層次感,只能按照設計師為你“安排”的路線來參觀了,一點也急不來。
我們可以看到用廢棄金屬、滑輪、自行車鞍和籃子做成的“移動木馬”。當越來越多廢棄的自行車成了街頭的“垃圾”,廢棄自行車處理問題備受關注時,作者卻用這些廢舊物做成了富有童趣的減壓家具。坐位是自行車的鞍:椅子腳增加可旋轉移動的滑輪,增強樂趣感和自行車的相似度;尾部用自行車籃子制作的收納籃,方便擺放閱讀的報紙雜志和小朋友的玩具;車尾架模仿了情侶坐位的感覺。而且,椅子定制了大小不同的規(guī)格,可以一家大小使用。
不少前來參觀的市民表示,像亞克力材料、剩玻璃等都不是日常生活中隨便能弄到的,而且有些低碳家居用品造價也不便宜。本次展覽指導之一陳老師說,低碳應當是一種社會行為和生活方式,是需要集體意識和交換意識去完成的環(huán)保舉措。
“這些作品的原材料有些是工地、工廠提供的廢料,有些作品也是學生和朋友、家長共同制作的,還有些是求助了技術工人的參與。它已經(jīng)不是你個人的東西,而是一種團體或者社會的事情。如果我們都能有這樣一個概念和意識,說不定下次我們就可以各自帶著家里的廢棄物,一起來完成同一件創(chuàng)意作品。”
■設計師說
陳鴻雁 廣州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老師 本次展覽指導之一
低碳 不局限在舊物DIY
低碳家居用品設計研究關注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廢棄物的再利用與設計。比如將碎布編織成一條條繩子,捆綁在廢棄輪胎上,讓它變成一張柔軟的坐墊。再比如利用損壞的塑料籃子和不銹鋼支架組裝成一張椅子,使它既有椅子的功能,又同時兼具儲物的作用。
這不禁讓人覺得,低碳設計就是創(chuàng)意D IY。陳鴻雁老師一再強調(diào)說,低碳設計確實和D IY有關,比如你可以利用廢棄的報紙墻紙做成裝飾性的花瓶,同樣具有裝飾作用,還減少碳的排放。如果是買一個陶瓷花瓶,陶瓷花瓶的生產(chǎn)過程不止需要泥土,高溫燒制還會排放很多碳。創(chuàng)意D IY確實是低碳設計的一方面,但如果為了進行D IY制作,再去購買一些D IY的材料,這當然稱不上是低碳設計。
■記者手記
環(huán)保不是拉閘限電就能解決的
據(jù)說流行就是一群設計師聚在一起,然后決定說,“不然今年就流行這個吧!”于是豹紋、雪紡、80年代牛仔喇叭褲等等就開始大行其道。這當然只是句玩笑話,但如果生活理念可以如時裝一樣迅速席卷全球,那我們也很期待有誰出來振臂一呼!當?shù)吞己铜h(huán)保成為全球關注的生存話題,我們也想在環(huán)保領域成為時尚的一分子。
但現(xiàn)在的家居用品,一旦烙上“低碳環(huán)保”、“綠色有機”的印兒,價格就噌噌地往上飆。有機蔬菜、低碳家具等等,反正吃的穿的用的,價格幾乎都超出了普通老百姓承受范圍。可環(huán)保說到底還是一個生活常態(tài),是老百姓的事兒,并不是你一次兩次拉閘限電、熄火推車就能解決的,也不是靠著幾個人不穿褲子坐地鐵就能夠深入人心的。
怎么讓環(huán)保成為老百姓都負擔得起的“消費”,成為大家的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社會共識,這條路恐怕還很長很長。這些公益展覽,雖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或者改變的看法和行為,但仍希望這些柔軟的方式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對人們產(chǎn)生一些影響,當每個人都開始有了一些新的變化,這個社會也就“低碳”了。
采寫:南都記者 李曉瑛 實習生 李雯潔 攝影:南都記者 黃集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