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南京5月16日消息(記者張華杰)2011年中華環保世紀行宣傳活動新聞采訪團昨天(15日)抵達江蘇,聽取了江蘇省政府關于太湖水污染防治工作情況的介紹,太湖治理進展順利,但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太湖流域包括上海、浙江和江蘇“兩省一市”,自古就是富庶繁華之地。2007年無錫藍藻事件給中國最發達的地區敲響了生態環境保護的警鐘,太湖治理進入一個新階段。
太湖治理對中國的水環境治理具有標桿意義,而太湖治理的根本保證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中華環保世紀行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環境,促進發展”,因此采訪團把目光放到了如何使太湖這顆“江南明珠” 重現碧波美景之上。
江蘇省副省長徐鳴在介紹情況時表示,經過各方努力,2008年以來,太湖藍藻聚集面積和發生頻次呈明顯下降趨勢。
徐鳴:2010年太湖富營養化狀態由中度改善為輕度,護體氨氮、總磷、總氮、高錳酸鹽指數都有所下降,尤其是十五條主要入湖河流劣五類河流,由2007年的9條減少到1條。
徐鳴表示,太湖治理進展順利,但形勢仍不容樂觀,多年來氮磷營養鹽積累,形成了有利于藻類生長的環境,而且短期內難以根本改變。目前,太湖總氮指標仍處于劣五類,與國家提出的明年要達到的指標仍有較大差距。
徐鳴:有人講,說太湖的生態拐點有沒有出現?從現在的評估來講,還沒有出現,太湖的藍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會發生。
下一步,江蘇省將把結構調整作為改善太湖水質的根本途徑,嚴格控制土地開發規模和強度,適度發展服務業和特色生態農業,轉移搬遷一批不符合產業定位的中小企業,淘汰關閉一批無法達標的企業。
徐鳴:我這兩年抓太湖治理,感到最難的,就是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怎么樣取得和諧和平衡。我們曾經因經濟發展犧牲了生態環境,今天要讓生態環境休養生息,我們是不是也愿意為生態的修復去犧牲一些必須付出的經濟社會利益?我們仔細想想:我們準備好了沒有?”
接下來幾天,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團將在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張文臺帶隊下,深入常州、無錫、蘇州等地對太湖治理情況進行采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