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扶持下,新能源汽車能否加快從研發向產業化的過渡,是未來成敗的關鍵一步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祝賀 李其諺 張超
盡管被列入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電池等技術,與國外企業相比,仍存較大差距。一方面,中國在核心部件的研發方面起步晚,投入的資本也相對薄弱;另一方面,國家的扶持政策與企業的市場化的推進,仍然存在偏差。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五年作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時期,找到推動新能源汽車前進最有效的發展方式,透析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助力與市場節點,是值得整個行業共同探索的實質內涵。
《財經國家周刊》:為什么未來五年被視為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
張志宏(科技部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司副司長):中國汽車工業今后幾年仍將處于快速增長期,有數據表明,到2015年中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1.5億輛。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道路交通消耗的能量也將持續上升,使我們不得不共同面對能源供給、空氣污染和氣候變化等一系列的問題。
解決問題的途徑,我們認為只有兩個,一是提高傳統汽車的效率,降低能耗;二是堅定地推進汽車動力系統轉型,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
經過863計劃和兩個五年計劃的支持,圍繞混合動力、純電動和燃料電池,以電子控制技術為重點開展了產學研聯合攻關,目前從關鍵技術研發到產業化均已全面展開,產業規模也在擴大。據我們統計,現在車用動力電池生產能力可以達到接近10億瓦時,已經研究制定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46項。正在研究的技術標準有59項,對此我們認為,電動汽車發展應該說有了一定的基礎。
未來五年是電動汽車從研發向產業化過渡的關鍵時期。在這段時間看到世界上電動汽車快速發展的趨勢,我感覺非常有緊迫感。但我們還是要堅定信心,還是一句話,叫“信心比黃金都要重要”。
歐陽明高(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我們可以看一下,車用的燃料的消耗量,從2006年到2010年基本上翻一番,再往前看五年,仍然是翻一番,也就是說,中國車用能源消耗大概是五年翻一番。
左延安(江淮汽車集團董事長):“十二五”期間,中國汽車年產銷量可以達到2500萬~3000萬輛,頂峰階段能到達5000萬輛。但是,我們對于石油的依賴度去年已經達到了55%,2020年有可能超過70%,加上中國的石油進口渠道又十分單一,多重風險疊加。所以,發展新能源汽車是必須的途徑。
《財經國家周刊》:針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規劃,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扶持政策會如何規劃?
張志宏:國家針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十年規劃正在制定中。科技部和國家發改委也都在制定,但是制定層次不同。總體來說,電動車已經成為國家“十二五”期間的重點規劃。
《財經國家周刊》:現在工信部主導一些國有企業成立了新能源汽車央企聯盟。類似這種聯盟對推動新能源汽車發展能起到怎樣的作用?
李毅中(原工信部部長):對于產業聯盟,我非常支持。因為電池、電機、電控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三個技術難點。尤其是電池,單個企業搞不了,技術也是分散的,所以必須把行業集中起來搞攻關。當然,這三個難點要是突破了,電動汽車商業化、產業化就容易了。
張志宏:我們欣喜地看到,汽車企業已經行動起來,紛紛制定了電動汽車車型規劃和路線圖,確立了發展電動汽車的戰略取向。科技部將繼續支持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揮科技引領作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持續、穩定、有序、健康發展。
童東城(東風汽車公司副總經理):東風汽車公司作為央企電動汽車聯盟的主要成員,積極參與聯盟的各項工作。目前承擔的是一個A000級純電動轎車平臺車型和3個過渡車型的開發;在平臺車型的開發中,東風公司正在整合聯盟內外部優勢資源,通過聯合攻關,突破共性關鍵技術,并建立新能源汽車技術標準體系。對我們所需要的一些技術資源,聯盟秘書處也都提供了幫助。
《財經國家周刊》:但是目前各個企業之間的技術是不共享的,你覺得這個聯盟中的技術應該實現共享嗎?
李毅中:是的,實現技術共享。這就像專項攻關一樣,要有一個行業自己的組織。目前各個企業各搞各的,這肯定是暫時的現象。力量分散,會導致消耗大、低水平重復。這就需要有一個組織,通過市場機制,最后大家會走到一起的。現在工信部裝備司正在組織這件事。
左延安:實現技術共享,關鍵是要形成一個符合市場規律的制度。如果這個制度不能形成的話,技術共享基本上就很難實現。
《財經國家周刊》:新能源汽車的各種技術標準目前還不完善,現在企業之間都在做自己的技術標準,這對于新能源汽車發展來說是否會成為一個制約因素?
張志宏:科技部高度重視標準工作,已經研究制定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46項,正在研究的技術標準有59項。可以說對電動汽車的發展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我們認為,一方面抓緊研究我國汽車標準體系和標準的長遠規劃,加強標準的自主研究和試驗驗證工作;另外一方面,加強自主協調,既要努力爭取主動權和更大話語權,又要從自身產業的長遠發展考慮,積極推動標準的協調統一。
左延安:國家很重視標準的建立,不會造成混亂。如果哪個企業貿然進入,搞自己的企業標準會吃虧的。將來國家一定會建立統一的標準,這些都必須規范。如果一個企業走錯了,麻煩就大了。
歐陽明高:現在國內很多技術研究,跟國外差距非常大,所以我們尋求國際合作。在標準方面,一方面是參與國際合作,因為在標準方面我們也要有國際話語權;另一方面,要考慮中國的市場特點和技術發展的狀態,突出中國特色,不能完全照抄國外的標準,有些并不適用于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路況和駕駛習慣等。
標準做得好可以支撐自主創新,但制定標準要充分考慮中國特色。比如說,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就有不同的標準,美國有美國的標準,是60公里;歐洲有歐洲的標準。我們應該根據中國的情況,制定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標準,中國在20公里以內就完全適用。
另外,我們可以根據中國的市場特點,率先啟動一些車型。我國新能源客車已經實現較好的發展,逐步步入正軌,具有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在微型車、小型車發展上,如果有好的標準、法規引導,在“十二五”期間將會很快上量;中等規格車型則需要慢慢過渡,從油電混合到插電式混合動力再到純電動,這中間的過程需要更多時間。
《財經國家周刊》:你覺得我們現在電動汽車在全球當中處于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在電池技術上是否存在被競爭對手超越的情況?
左延安:我覺得不能簡單地說這個話,要具體去分析。在市場化推進方面,中國是走在全世界前面,但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電池這些技術和人家比,我們起步晚,投入力度也沒人家大,還是存在差距。
恰恰我們現在的優勢也非常重要。有人購買了新能源汽車以后,后面的工作就好做了。為什么世界很多發達國家技術有了但遲遲不能夠商品化呢?因為階段性瓶頸突破不了。它有好的技術但成本下不來,如果政府不補貼,它就不能夠進入市場。
歐陽明高:差距是相對的。比如電池,在基礎研發階段,我們與國外技術的差距還是有的。不過,電池開發技術是一代代不斷進步的,盡管基礎材料研究上我們相對落后,但隨著研發的不斷投入和努力,以及技術升級周期的縮短,我們與國外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當前,中國車用電池經過技術升級已經能夠裝車運行,在國際上也受到好評。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