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紫德(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專家委成員、原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辦公室副總工程師)
事由:來蓉參加中國核電裝備制造國際峰會
“石油38年、天然氣60年后將被開采光,今后用什么做能源?”昨天,湯紫德在中國核電裝備制造國際峰會拋出的問題讓參會者十分關注。今年74歲的湯紫德是我國資深核電專家,他說,人類文明發展需要能源支持,核發展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需要。目前,法國核電占80%,日本占30%,韓國超過30%,而中國只占百分之一點幾。但是,我國核電發展不斷加快,現在已是世界上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我國核電設備制造技術
在全球已處于領先地位
此次論壇,會集150余名國內外專家、核電設備企業高管參會。第一個走上高峰論壇演講臺的湯紫德作了以《中國核電安全發展之路》為題的演講,搏得熱烈掌聲。湯紫德透露,我國現有13臺核電機組投入運行,在建機組28臺,我國核電在建規模世界第一。根據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末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達30臺左右,裝機容量達2800萬千瓦。最近,我國部分地區出現了“電荒”,充分反映出電力供需矛盾。目前,我國電力還是以煤電、水電為主,但隨著核電站逐步投入運行,這些矛盾將得到緩解和解決。湯紫德說,其實,我國核電設備制造技術在全球已處于領先地位,包括四川的東汽、二重等都很有知名度。
每一次重大核事故的出現
都推動了核電技術的進步
日本核電廠事故發生后,引起了世界各地對核能發展中核安全的反思。湯紫德稱,每一次重大核事故的出現,都加深了人們對核安全的認識,推動了核電技術的進步。1979年美國三里島事故,1986年前蘇聯切爾諾貝利事故,推出了URD、EUR兩個用戶要求文件,要求核電站設計要考慮預防和緩解嚴重事故措施,IAEA和各國都重新擬訂了新的核安全標準或規范,誕生了第三代核電技術,促進了核電技術進步和更新換代進程。
我國對建核電站的條件審批非常嚴格,其中包括當地能源平衡、地質地貌等要求考核,比如擬建的核電站是否遠離地震斷裂帶、風是否向人口密集區飄等。
同時,我國還出臺了“核四條”,除了對已建和在建核電設施進行全面安全檢查外,還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調整完善核電發展中長期規劃,核安全規劃批準前,暫停審批核電項目,包括開展前期工作的項目。“我國制定核發展規劃,一直將安全問題將在首位。”湯紫德透露,現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正在制定新的核能規劃。成都晚報記者 楊富
同期訪客:韋力
(國家環境保護部核安全管理司核電一處副處長)
我國核電安全記錄良好
日本福島核事故是核電發展史上影響全球的又一次重大災難,并再次引發了關于核能問題的大討論。昨天,韋力在蓉表示,核安全是核電發展的生命線,核能開發和核技術利用必須保持清醒頭腦。韋力稱,目前我國核電安全記錄良好,在役運行的13臺核電機組沒有發生過2級及以上的運行事件或事故,在建的核電機組建造質量也處于受控狀態。
成都晚報記者 楊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