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29日電 (記者 應妮)正在杭州展出的《新時代:中澳國際新媒體藝術展》,向觀眾展示了數字藝術能夠達到的高度和可能,令人瞠目之際也讓人拍案。
本次《新時代:中澳國際新媒體藝術展》,作為“想象澳大利亞-澳大利亞中國文化年”的重要文化藝術交流項目,獲得澳大利亞國際文化理事會及澳大利亞政府支持資助。數字藝術中國和澳大利亞中國藝術項目共同主辦。澳方策展人由澳大利亞著名藝術評論家牛睿智(Reg nettw)擔任,中方策展人由數字藝術中國(DAC)總策劃王泊喬擔綱。展覽選取了中澳兩國12位著名新媒體藝術家的作品,在濟南、北京、杭州、重慶、拉薩、悉尼、布里斯本、墨爾本、侯巴特、朗塞斯頓等中澳兩國的10個城市進行巡展。
王泊喬介紹,此次展覽是對中國當代數字藝術的一次全面梳理,參展藝術家中,繆曉春、張曉濤、卜樺等人,都有著自己完善的創作體系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近年來中國掀起了一股數字藝術熱潮。而這股熱潮的始作俑者或許要追溯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開幕式上,鳥巢正中巨大的LED數字藝術卷軸,無比絢爛,從《江山千里圖》到《清明上河圖》綿延流轉的精彩影像,留給世界各國觀眾一次美妙的視覺體驗;之后的上海世博會也大量采用數字藝術。例如,中國館內高6.5米長130余米的巨幅影像《清明上河圖》,著名數字藝術家卜樺為未來館制作的未來城市數碼動畫電影等等。杭州在2009年第二屆杭州藝術博覽會期間,也舉辦了規模盛大的數字藝術展,并于2010年5月再次與數字藝術中國合作,舉辦“未來鏈接—數字藝術中國”大展。北京著名的宋莊藝術節、宋莊美術館,近年來一直把數字藝術做為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年都投入巨大力量組織多次展覽。
他表示,當今中國的數字藝術,僅僅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在公眾中傳播最廣的、最具認知度的數字藝術作品,當屬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中國畫卷”和上海世博會中的影像版《清明上河圖》,這二者雖然都是利用數字藝術手段對傳統藝術作品進行再創作,但其內核仍然是傳統文化。
而按照幾千年來人類文明的發展規律,當一種新媒體藝術出現并成熟后,其創作主流和代表作,一定是基于這種新媒體本身的特點而創作的作品——如同那些紙張上的歷代名畫、畫布上的油畫、青銅器和上面的銘文等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未來的數字藝術,一定會在人類文明中占據重要地位,也一定會產生《蘭亭序》、《溪山行旅圖》、《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那樣偉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早在2003年有部門就曾預測,15年后中國數字藝術產業的產值將超過1萬億元。然而,在經歷了中國經濟2009年,很多資深業內人士認為這個預測稍顯保守,15年后中國數字藝術產業將超過10萬億元。而中國目前的現狀是,數萬億元的市場需求,與大量人才缺口之間的巨大落差。早在2007年,中國數字藝術內容產業的人才缺口就高達30萬人。
王泊喬認為,數字藝術產業本身低碳、環保的優勢,在政府努力轉變經濟發展發展方式的今天,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各地方政府對數字藝術產業也愈加重視。在近期舉行的第七屆深圳文博會上,數字藝術內容產業受到各方熱捧。例如,海南省動漫產業基地就簽約9.4億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