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余東明王家梁
前不久,山東能源新汶礦業集團山能機械公司參展第六屆中國(山東)國際裝備制造業博覽會,其高新技術成果引來參觀、洽談業務者絡繹不絕。據悉,該公司已啟動“年產千萬噸綜放工作面設備配套選型技術研究”。
這標志著新礦集團山能機械公司已經具備了獨立裝備制造煤礦千萬噸綜放工作面“三機配套設備”的能力。目前,這在國內是頭一家。
新礦集團建于1956年,靠老礦挖潛在1988年建成了山東省第一個千萬噸級煤炭企業。但它也是全國千萬噸級煤炭企業中擁有資源儲量最少的一個。迫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壓力,新礦集團在本世紀初的“十五”末期,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整合煤炭資源。目前,新礦人已初步構建了山東、蒙寧(內蒙古、寧夏)、貴州、新疆“四大煤炭生產基地”。
還應該怎么辦?新礦集團調研發現,“十二五”期間,我國年煤礦裝備與配件的市場量應當在1000億元左右。
“這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煤機制造的春天。2010年,集團正式將裝備制造確定為全集團重點發展的四大產業之一。”新礦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希勇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新礦集團過去的各個專業化公司,由于專注于在自己技術領先的領域開拓市場,不能獨立完成一個大型礦井的勘探、設計、建設、安裝、生產等。在這種情況下,新礦集團于去年10月注冊成立了山東礦業管理技術服務集團,將建井、勘探和礦井設計3家機構整合到一起,3個公司成為礦業管理集團的下屬全資子公司。
同時,新礦集團將具備生產性服務職能的4家專業化公司,進行專業化公司增資,使各專業化公司成為礦業管理集團的參股子公司,此外,新礦集團又陸續將9個有關專業化公司整合到旗下。
“這種新體制可以使各專業化公司之間充分地協作與配合,做到資源互補、摒棄缺點、發揮優勢,充分體現‘集團化’最大效能。”李希勇說。
“在市場競爭激烈、產品生命周期短、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創新才是企業持續壯大的源動力和根本出路。”李希勇說。基于此,新礦集團山能機械公司始終致力于實現裝備制造由“新礦制造”向“新礦創造”轉變,以最優的產品質量及先進的發明創造,占領行業制高點。
據介紹,近年來,新礦集團引進世界先進技術,與國內前沿科技機構合作建立了獨立的研發中心,下設4個管理室和10個技術開發研究室。
在加強高新技術引入的同時,新礦集團還分別與清華大學、中科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在再制造、超導材料制造等領域進行了前沿性探索、實踐。
目前,該集團自主研發的寬帶激光熔覆技術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大型綜采液壓支架在波蘭加工制造技術上創新優化,已超過波蘭技術,激光熔覆不銹鋼立柱取代波蘭立柱的進口。
據統計,目前該集團已取得專利技術20余項,取得各類生產許可證、礦用產品安全標志準用證260余種。
□短評
余東明王家梁
企業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一點對于能源型的新礦集團則更是不言而喻。誠如李希勇所說,“讓有限且不可再生的能源,創造最高產業價值,實現最大社會效益,是能源型企業發展的本源和宿命”。
基于此,近年來新礦集團無論是謀劃“走出去”戰略,在全國范圍內尋找整合煤炭資源,還是倡行“集團化”理念,統攬各專業化公司協作,或是定位“創造型”,強化科技引入和自主研發,其歸結點都是為了擴展企業的產業鏈,實現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從一定程度來講,新礦集團的轉型發展模式,至少已經跳出既往資源型企業動輒談儲量、比稅賦的傳統思維,這也讓其看得更遠、走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