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3日電 對于“中國22%的保護區受到破壞”的報道,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今日表示,這與現實情況基本吻合,說明目前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比較突出。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日上午召開新聞發布會,李干杰在會上介紹了中國環境狀況等方面的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李干杰說,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自然保護區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到去年年底,全國的自然保護區一共建立了2588處,占到了陸地國土面積的14.9%,超過了11%的國際平均水平。
他表示,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一些地區不合理的開發建設活動,確實對自然保護區產生了影響,造成了損害,削弱了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功能,降低了保護區的生態價值。
“有報道說22%的保護區受到了破壞,我個人覺得與目前的現實情況基本上是吻合的,這個比例還相當高,也說明現在我們的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也是比較突出、比較明顯的。”他說。
李干杰介紹,為了加強生態保護工作,去年國務院共通過和審批、發布了三個文件。一是全國主體功能區劃,二是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0-2030),三是關于做好自然保護區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文件對不合理的開發建設加強管理,對自然保護區管理非常重要。
他表示,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定要認真貫徹落實好這三個文件,也非常需要在機制手段上進行創新,使監督管理工作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環保部準備采取的新措施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構建“天地一體化”自然保護區監控體系。將運用環境衛星建立自然保護區的遙感監測體系,及時了解自然保護區里面發生的情況。環境保護部的六個區域督查中心以及地方環保部門,根據這些信息到現場進行核查。“天體一體化”監控自然保護區,一旦有變化,一旦有一些違法的行為,第一時間能夠了解,能夠掌握。
二是建立通報和督辦制度。發現違法違規的問題之后,將及時通報給地方政府、自然保護區的主管部門以及該違法違規的自然保護區,通報信息,提出要求,限期整改,如果整改不力,還要進行掛牌督辦。
三是實施停補限批的制度。對于通報和督辦后整改不到位的地區,將暫停中央財政對這些自然保護區本身以及這個地區其他的自然保護區能力建設的資金補助,同時暫停審批這個區域內涉及到自然保護區的一些新的開發建設項目的環評。對于其中情節嚴重和造成重大生態破壞的,還將進一步擴大環評限批的范圍,要對當地地市級區域乃至省域內的建設項目,不僅僅是涉及自然保護區的項目,都要實施限批。
四是建立任期的目標管理和責任追究制度。將研究建立保護區的工作考核制度,實行任期的目標管理,存在重大問題的要追究有關領導的責任。
“我們相信通過這些新的措施,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應該能夠提高水平,國務院的三個文件應該能夠得到比較好的落實。”他說。(據中國網文字直播整理)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
> 相關報道:
環保部:農村污染排放已占中國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