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3日電 泰國《世界日報》3日發表社論說,德國決定分階段放棄目前占全國總發電量22%的核電,意味著必須設法透過其它來源,來彌補廢核產生的電力缺口。德國政府表示,德國將逐步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但再生能源,取之不易,短期內這是一個富挑戰性問題。
文章摘編如下:
德國政府宣布將逐步關閉現有核電廠,至2022年全部關閉。德國總理梅克爾(中國大陸譯作默克爾)去年才決定,將全部核子能源反應爐使用年限平均延長12年,至2036年為止。如今政策大轉變,等于重拾德國前社民黨與綠黨聯合政府10年前制訂的棄核時間表。
日本福島地震發生核電廠災害后,德國立即出現反核示威,多數德國人也反對延長核電廠的使用年限。共組聯合政府的基民黨與自由民主黨經過漏夜協商后,敲定這項政策。
德國決定分階段放棄目前占全國總發電量22%的核電,意味著必須設法透過其它來源,來彌補廢核產生的電力缺口。德國環境部長說,德國絕無電力供應不足問題。德國政府表示,德國將逐步提高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同時增加能源研究的投資。
所謂再生能源,指的是利用水力、風力、太陽能等發電。以歐盟為例,目前歐盟的再生能源僅占總發電量的19%,天然氣則占23%,遠低于核能的28%。如何調整各能源占發電量的比重,在日本核災和德國決定廢核之前,就已在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引起激辯。
成本是另一個優先考慮。成本對歐洲消費者與產業,以及歐盟環境目標至關重要。歐盟的目標是在2050年之前讓碳排放量銳減80%到95%,也要承諾在2020年前把再生能源占總能源需求的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但再生能源,取之不易。據有關人士估計,每新增1000百萬瓦離岸風力發電量,德國得花30億歐元(43億美元),而一座發電量相同的天然氣發電廠則只要價8億歐元。所以,再生能源是否能提高效率,短期內是一個富挑戰性問題。
專家認為,即使出現再生能源榮景,還不能斷絕對天然氣的需求,因為遇到沒有吹風或沒有太陽的情況時,都需要備用燃料,天然氣在這種情況下正好派上用場。
隨著德國宣布廢核之后,瑞士政府也決定,最遲在2034年前逐步關閉瑞士境內所有核電廠,并擱置建核廠計劃。瑞士內閣上周建議停用五座反應爐。意大利政府也擱置重啟核電計劃;意大利在1987年已公投決議禁核,近期有重啟之意,現因日本核電出問題,大勢所趨,也打消重啟核電之議。歐洲若不用核電,就必須用再生能源發電,但又不能保證風力與太陽光常有,天然氣的需求就變成必不可免的了。
歐洲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但俄羅斯的天然氣在歐洲是獨家生意,取價很高,一直是歐洲國家嘖嘖有詞的焦點,現在柏林當局下定決心之后,歐洲各國乃能聯合集資敷設天然氣管,從阿塞拜然引入比較廉價的天然氣,降低歐洲對俄羅斯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