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曝光“哈藥總廠對周圍環境污染嚴重,曾導致周邊硫化氫氣體超標千倍”一事后,哈藥集團陷入了“污染門”。據哈藥股份2010年的年報顯示,報告期內公司為推動減排及清潔生產,新增投入約1960萬元用于廢水、氣味、煙塵、二氧化硫減排等方面的治理。而哈藥股份當年的廣告費用達5.4億元,2008、2009年哈藥股份的廣告費用均在4億元以上。(6月8日《新華網》)
這么多年來,哈藥的廣告早已經把我們轟得頭昏眼花。 在廣告投入上,哈藥可謂一擲千金,同樣,在污染排放上,它也是霸氣十足,排放的臭氣熏得周圍居民不敢開窗戶,排出的廢水直接流入河道,與此同時還不忘喊著“做良心人,制精品藥”。廣告影響一日千里,廢水廢氣一瀉千里,環保上該花的錢不花,身體里流淌的不是道德血液,每個毛細血管都充斥著銅臭。
5.4億:1960萬,廣告支出是環保投入的27倍!重營銷輕環保,這不是哈藥集團的獨門秘籍,而是不少企業都在打的“長短拳”。道理很簡單,廣告可以抬高知名度,名聲在外則不愁銷路,銷路者,錢路也,誰會跟錢過不去?而環保是一項長期投入,在一些企業經營者的眼里,這就是賠錢的買賣。兩相對比,再看哈藥集團大大的27:1,就不會莫名驚詫了。
哈藥總廠的污染問題,周邊居民一直在舉報,政協委員也有聯名提案,但到最后都成了“沉沒的聲音”。是不是因為哈藥集團這棵樹太大,給地方上貢獻的GDP夠多,擋住了聲音傳遞的途徑?這還有待調查。但有一種因果關系擺在那里,不容否認——違法者敢觸法,是因為違法的成本太低,違法成本低的原因則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如果對污染企業的處罰能高于它們做廣告帶來的收益,還會出現“廣告燒錢,環保差錢”這樣的怪事嗎?(于靜)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