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江濤
近日,哈藥集團制藥總廠被曝明目張膽偷排亂放,工廠周邊廢氣排放嚴重超標,硫化氫氣體超標1150倍,氨氣超標20倍;廢水直排松花江,廢渣隨意焚燒。一家年銷售額上百億元的制藥業巨頭,寧愿一年花5億元巨資投做廣告,卻遲遲不根除困擾周邊居民多年的環保問題。(6月9日《北京日報》)
早在2005年5月《黑龍江日報》的報道中,就稱“哈藥集團制藥總廠的氣味污染一直是其周邊群眾關注的熱點,環保部門每年接到的投訴很多,也是人大、政協提案重點問題”。兩年前,黑龍江省多位政協委員就此聯名提案。2009年8月,《人民日報》就曾對哈藥總廠“怪味擾民”一事進行過報道。然而,“媒體曝光——領導重視——職能部門行動——事件得妥善解決”的模式并沒有在哈藥顯靈。一家年銷售額上百億元的制藥業巨頭,寧愿一年花5億元巨資做廣告,卻遲遲不根除困擾周邊居民多年的環保問題,在全國節能減排、治污力度持續升溫的大背景下,確實令人震驚。
曾經有一句公益廣告:“不是企業消滅污染,就是污染消滅企業”??稍诠庍@里卻至今沒能感受到這樣的氛圍。由于哈藥目前主要產品仍以原料藥為主,加之環保投入不能完全跟上,污染問題的爆發只是個時間問題。然而,不僅僅是哈藥一家,作為成品藥物的前提部分,原料藥目前已成為我國醫藥產業最重要的一塊?;?a href="http://www.hntv520.com" title="環保" target="_blank">環保和成本壓縮的考慮,不少發達國家將其原料藥生產向印度和中國轉移。而近兩年,就連印度也開始將他們的原料藥業務轉包給中國來做。環保被制藥企業冷落一旁的根本原因,就是經濟利益與環境效益的天平發生傾斜。哈藥之所以舍得在廣告上下血本,因為燒錢營銷的直接好處遠遠大于治污帶來的實惠。當環保憂患意識與企業生存空間完全不搭界之時,巨額資金投向何處便有了再明了不過的答案。
哈藥“環保投入不及廣告”折射違法成本太低。一是該用的執法手段使不上力,甚至根本就沒有用。環保部門除了受理舉報、查清事實之后依法處罰外,對哈藥這樣的名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與相關部門聯手,在信貸、上市、保險以及外貿等環節上及時亮劍。尤其是掌控上市這一“環保門票”,為企業增加融資設置高門檻,做到“要上市先環?!保瑢貏e給力。
其次是在法律層面上,處罰標的設置過低。即便企業因為污染領受罰單,也是毛毛細雨。而一旦引發重大污染事件,幾乎全部由政府與社會埋單。在美國和墨西哥,上市公司一旦發生這樣重大的污染,企業賠償的數額將是天文數字??梢赃@么說,沒有嚴管重罰的法治威懾,沒有高額違法成本的代價,靠企業的自覺意識來治理污染,顯然靠不住。哈藥號稱“做良心人,制精品藥,追求人類健康”,可沒有嚴格監管和處罰力度的跟進,“企業良心”早就變成賺得盆滿盂溢的真金白銀了。
哈藥總廠污染車間的搬遷已有眉目,如果執法部門不能“搬出”法律利器來令其痛定思痛,逼其治理污染,搬遷之后,醫藥“百強企業”的哭窮之聲能止息嗎?“廣告費27倍于環保投入”的怪象能禁絕嗎?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