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節能環保產業周刊 陳思娜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經濟發展很快的國家,我們要發展我們的經濟,對于低碳要求比其他國家更加高,生態建材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這塊做得好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貢獻。”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生態建材產業發展大會上,“生態中國杰出貢獻獎”獲獎者Robert Vale教授表示,“今天很遺憾我不能用中文在這里表達我現在的心情。首先表示感謝能來參加這個會議,并且可以拿到這個生態中國杰出貢獻獎。”
Robert Vale,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和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資深教授,國際綠色建筑大師,聯合國環境貢獻大獎得主。為進一步了解這位國際綠色建筑大師,記者不僅與Robert Vale做了直面對話,同時也采訪了與他一同出席會議的他的學生黃寧。據黃寧介紹,Robert Vale與他的夫人Brenda Vale都是從事綠色建筑研究的大師級人物,并且Vale夫婦從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開始做“自維持住宅”的研究,迄今為止已經做這方面研究40余年。
環保到家:waiheke 島上的“自維持住宅”
“自維持住宅”理論最早由英國劍橋大學學者Alex Pike在1971年提出,他和John Frazer領導著當時英國最為出色的節能建筑研究團隊,其中包括Vale夫婦,Ken Yeang(楊經文),Richard Church等成員。研究初衷是設計出一套應用于住宅的自我服務系統,以減少其對有限的地域性消耗源的依賴。
1975年,Vale夫婦所著The New Autonomous House:design and planning for self-sufficiency一書的首句給了“自維持住宅”一個更加具體的定義:它是一種完全獨立運轉的住宅,不依靠外界的攝入,除了和它緊密相連的自然界(如陽光、雨水等)。這種住宅不需要市政管網的供氣、供水、供電、排污等系統支持,而是利用太陽和風產生的能源代替供電、供氣;收集雨水代替供水;排污自行處理。該書較詳細地闡述了住宅達到自維持標準的一些具體方法,包括:利用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電池來提供室內熱水和部分電能;利用風力發電來提供室內部分電能;通過建筑圍護結構等手段儲存室內熱量;接收雨水,并做到住宅內中水循環使用;住宅產生的可降解廢物如廚房食物垃圾、花園垃圾、衛生間排泄物等在住宅場地進行降解,產生堆肥。
從新西蘭的奧克蘭港乘坐輪渡東北行約40分鐘有一座叫waiheke 的島嶼,島上現住有8000戶左右的居民,基本是由熱愛大自然的環保主義者組成。Vale夫婦的家就在該島的Karaka路上。他們的家雖然不大,但本身就是一座“自維持住宅”實驗地:利用太陽能光生伏打電池板發電提供房間的照明、采暖,多余部分還可以并入國家電網;太陽能熱水器提供熱水;混凝土的巨大儲水罐將從屋面收集的雨水加以利用,提供所有生活及其他用水(島上本身就沒有市政供水管網);客廳的落地推拉窗和窗外的木制花架保持了客廳的冬暖夏涼;客廳兩側突出于立面的2個太陽房構成了熱緩沖空間;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的有效組織;等等。
造就世界上最著名的500座房子之一
另悉,Vale夫婦在2000年出版的另一本書The New Autonomous House:design and planning for sustainability記錄了“自維持住宅”實踐的全過程。該書描述的是一個位于英國諾丁漢郡索斯韋爾小城中部的普通兩層英式住宅,但普通的外貌并非暗示普通的內涵,這個由Vale夫婦在1993年設計并建造的住宅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自維持住宅”。在建造過程中,該住宅已經顯示出其“綠色性”,如使用附近建筑工地的碎磚做建筑回填,車道用廢礦渣鋪成,外墻磚是由垃圾分解產生的氣體燒制的,室內木裝飾部分未做油漆處理等。但“自維持住宅”對環境最大的貢獻在于它非常低的化石能源能耗,通過提高墻體和屋面的隔熱性,采用雙層中空Low-E玻璃窗等辦法來減少該住宅對供熱的需求,選用高標準的節能電器和燈具降低家庭生活用電量,通過如上手段使得該住宅年耗電量僅為4500 kw · h(25.6 kw · h / m2 而一個傳統的英國住宅年耗電量為263.4 kw · h / m2 )。在這4500 kw · h的總能耗中,其中1615 kw ·h由安裝在建筑場地上的光生伏打電池板產生,1400 kw ·h的冬季采暖能耗由采暖木炭爐提供(燃料是可再生的木頭),因此,該住宅全年在化石能源的消耗上不到1500 kw ·h(8.5 kw ·h / m2)。
另外,該“自維持住宅”的供水全部來自雨水的收集,屋面的雨水被收集到地下室的20個1500升的大塑料罐子中,過濾后使用。衛生間選用了無水座便器,排泄物進入地下室的堆肥處理裝置中。
因為這個“自維持住宅”所取得的開創性的成就,它被The House Book列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著名的500個住宅之一。
對話Robert? Vale與黃寧:中國目前應注重既有建筑技術改造
中國節能環保產業周刊 陳思娜
嘉賓介紹:
Robert Vale: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和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建筑與規劃學院資深教授,國際綠色建筑大師,聯合國環境貢獻大獎得主。
黃寧:Robert ?Vale的學生,中際國潤(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兼技術總監,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綠色環境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國際(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國際城市形態發展協會會員。
記者:我想問一下Robert? Vale先生,在國外目前對綠色建筑這方面和國內有什么不同,在材料運用上是不是有比較先進的方法?
Robert? Vale:中國目前最主要的不同是在住宅建筑方面,建筑在英國以及新西蘭都是規模比較小的建筑,是獨立的住宅,但是在中國就是很高的公寓或者家屬樓。小規模住宅便于把很多技術和自然手段利用上去,設計的時候比較方便一點。我原來在英國做了自維持住宅,場地是很大的,可以做很多事情,住宅和市政沒有關系,全部自給自足,自己用太陽能、風力發電,收集雨水,在中國這個也不是不能做到的。比如中國比較難就是在場地上怎么樣使用可再生能源,在中國由于建筑空間比較小,可能就會比較難。怎么樣把可再生能源利用在中國的高層建筑里面,這是中國要解決的問題。
在我的家鄉就有這樣的例子,沒有水力發電等自然條件,我們使用的是風力發電,能夠滿足這個城市30萬人口的需要。中國現在有一個不太注意的情況,都在新建筑上講綠色建筑,對于現有的建筑講得少,我覺得與其在一些新建筑上使用新技術,還不如把新技術改造在舊建筑上。因為中國舊建筑的量是很大的,現在外墻保溫都開始做了,這一點對中國也很重要,不要光注意新的建筑方面,舊的建筑也要考慮一下。
記者:謝謝Robert? Vale先生的分享,如果綠色建筑除了新的建筑之外,在舊的建筑上面進行一些改造,很多人都會認為,這種綠色建筑會不會是高成本的?
黃寧:我簡單說一下Robert? Vale的看法,他當初在劍橋大學做綠色建筑研究的時候,分兩派,一派叫“低技術含量的適宜技術”,還有一派叫“高技術含量的適宜技術”。他推崇是低技術含量的適宜技術,先從小型住宅開始做,主要用被動式設計手法,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太陽能設計,包括通過墻體或者屋面、地面保溫材料,窗子的厚度等,再用高技術把最新的技術運用到建筑上。他們有一種疑慮,生產一種新的比如說光伏電池板,投進去的時候能耗非常多,生產一塊光伏電池板生產期間排出二氧化碳也是很大的。后來也發生一些轉變,他們做了一個自維持住宅,如果沒有光伏電池板或者小風力發電,滿足不了現代人正常需求,冰箱的運用等,所以他后來也選擇光伏電池板。1993年做的自維持住宅也采用了光伏電池板,當時成本比較高,還是有一些抵觸,現在他很支持這個東西,隨著大批投產化,這個成本也是在降低的。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