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城本周六將舉行首屆“裸騎”,年齡不限,男女全裸、半裸均可。不會在光天化日之下舉行,而是選擇在晚上8時準時出發。本次活動旨在倡導綠色出行,宣傳環保,引發熱議。(6月22日《信息時報》)
“裸騎”未動,宣傳先行。其引得熱議一片,無關“騎”之高姿態,全在“裸”之夠魅力。僅憑此,此番“裸騎”倡環保,已顯示出其“出類拔萃”之功,“超凡脫俗”之處。
只是對我們絕大多數民眾來說,其思想認識,還未到這么開放程度;對我們的公序良俗而言,要改變人們的“審裸”色變,還需假以時日。如此之下,即便“裸騎”未違法,即便活動是在晚上八點后“悄悄地”進行,即便是本著挾“裸騎”令“環保”的良苦用心,此番“裸騎”要想無阻力、無干涉的一路進行下去,也真不那么容易。
其實,對倡導者而言,一“裸”才出,熱議一片,已意謂初戰告捷。因為在相當程度上,此番“裸騎”效果如何,作用怎樣,全在公眾的“審裸”之眼光,接受之能力。換言之,倡者之意不在“裸” ,全在“環保”之間也。那么,做為圍觀者,做為廣大的民眾,其聚焦點、關注處,也應拋開無謂的“裸”與“不裸”之糾纏,而應轉向于如何環保,怎樣低炭上去。如果在這些方面引起注意,展開討論,找出思路與辦法,“裸裸”又如何?“不裸”又怎樣?
據悉,此番定于周六進行的“裸騎”,發起僅一天,已有50余人報名,其中還有數名女生,可見倡導者、志愿者之“不遺余力”,特別“有心”。既如此,做為廣大的公眾,做為各個職能部門,又有何理由不“上心”,不用實際行動來回應呢?(張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