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河流污染
南都訊 本報的跨界河流污染調查得到了環保部門的高度關注。廣東省環保廳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廣東治污多年,取得很多成就,但問題也總是不斷涌現。為何跨界河流污染如此難治?據南都記者調查,探索上下游環保補償機制或可嘗試。此外,要解決問題,還需要更強有力的完善的監督問責機制。
廣東省人大代表黃秋生說,“屢治不清”,第一是發展大于一切的思維導致新增污染企業和人口的排污量遠超治污的削減量;第二是協調治污力度不夠,各干各的。
治污多年后,跨界河治理成效仍難以令人滿意。據記者調查,主要是上下游的治理不同步。要打破跨界河流治污僵局,破除行政壁壘、調動上下游聯合治污的積極性,勢在必然。目前,在國內環保界屢屢提及的“探索上下游環保補償機制”,也似乎是一個好辦法。
但也有人表示,實際操作應該很難。如何確定下游對上游的補償方式、計算標準?在目前的行政運作下,下游城市向上游城市撥款治污,少有前例,阻力或很大。即便前兩者都沒問題,下游如何監督上游治污效果,也是一個難題。
廣東省環保廳相關部門的負責人表示,“由于水質的改善是一個長期而艱難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針對各重點流域都制定了具體的綜合污染指數的目標。該負責人表示,問題總是解決的同時又不斷地出現,所以廣東制定了遠、中、近期三個階段的目標,實現一個目標可能需要五年十年乃至更長時間。他表示,河流污染不但需要環保部門的努力,更需要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共同參與。
統籌:唐波 靳格
采寫:南都記者 唐波 嚴鏵 朱利輝 陳海燕 等
整合:陳實
惠州、佛山地區讀者詳見AⅡ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