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每斤十五六塊已經很貴了,然而在貴陽菜市場卻有一種價格貴出一倍的豬,據銷售者介紹,這種號稱“綠色環保”的豬,是只喂糧食、自然成長的非飼料豬,但它的銷量卻不值一提,在幾百萬人的貴陽,每天最多只能賣到一頭——凈豬肉不過200斤。(6月30日《貴州都市報》)
坦白說,“綠色豬”也好,“綠色雞蛋”也好,“綠色蔬菜”也好,在我看來均屬“怪胎”,我對這種打著“綠色”標識的食品有一種本能的反感。為什么呢?因為有“綠色食品”,就必定有“非綠色食品”,如果說“綠色食品”以“吃吃更健康”為噱頭,那么“非綠色食品”的安全健康性就頗令人擔憂了。恕我直言,一個理想的社會,所有的食品都理所應當是“綠色環保”的,都理所應當保證安全讓人吃了健康,一旦食品有了“綠色”和“非綠色”之分,就意味著窮人活該吃垃圾食品,——“民以食為天”,生存權乃人之為人最基本的權利,因此這種狀態是非常糟糕的。
但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又是一回事,當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劑等食品問題頻發之后,在我們的食品明顯不是很“綠色”之后,“綠色食品”也就應運而生了。按說在大眾為食品安全問題備感焦慮的情況下,“綠色食品”應廣受歡迎才對,然而近年來卻頻頻曝出其遭受冷遇的消息,即如貴陽的“綠色環保豬”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有人說,“綠色環保豬”之所以“遇冷”,是因為價格太貴。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36塊錢一斤的豬肉,一般市民買上一兩斤自己肉都疼,當然“愛它在心口難開”,可是不要忘了,“綠色食品”的目標顧客本來就不是一般工薪階層,試想一下,那些喝茅臺酒像喝白開水的“爺”們會心疼這點子錢?古人云,“大碗吃肉,大口喝酒”,難道喝得起“天價”好酒的人,吃不起幾根煙錢一斤的好肉?
所以,問題不在“肉貴”,而在于肉是否真的“好”。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小時候家里喂著豬,現在還記得許多趕豬喂豬的趣事。那時候村子里家家都喂豬,少者一兩頭,多者不過三四頭,雖有豬圈,但經常趕豬到地里吃草,此外喂的就是剩飯菜和玉米、麩子,那時候喂一頭豬很慢,往往要十多個月豬才長成,所以那時候農村有一句話叫“隔年的豬肉香”,現在這話好久聽不到了,因為現在的豬都“早熟”,三四個月出欄是常事。我曾好奇于豬的“速成”,求教于村里的養殖戶,原來秘訣只在于兩個字:飼料。我不知道所謂的“綠色環保豬”喂養時間有多長,倘若和我小時候喂的豬壽命一樣長,那么36元一斤,即便不是“跳樓價”,也算“吐血價”了,何貴之有?
當然,我說的都是老皇歷了,大千世界,本無奇不有,更何況現在科技日新月異,純喂糧食不加飼料也能“拔豬助長”,或許也有可能。但即便“綠色環保豬”果真屬實,要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卻很困難,雙匯十八道安檢尚且沒擋住瘦肉精,又有什么保證能打消人們的疑慮呢?——由此可見,“誠信危機”的影響無處不在。
稿源:紅網 作者:三刀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