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嶺
2013年,中國經濟會硬著陸嗎?什么時候是中國經濟拐點?最近一段時間,西方刮起了一股預測中國經濟的流行風,而能源危機,成為一些人對未來持悲觀態度的重要依據。
以往實踐表明,那些悲觀預測,往往會隨著中國經濟一次又一次的奇跡而破滅。但是,面向未來,預言家提及的“能源危機”,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大問題。今年以來,華東、華中等多個地區陷入“電荒”困局。用電淡季出現“電荒”,意味著今夏用電高峰“電荒”可能更嚴重。無疑,這場“電荒”,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遭遇的一道難題,從一個側面折射了全國能源緊缺的現狀。
經濟發展,離不開能源保障。同全國一樣,山東能源形勢也不容樂觀。到全省各地走走看看,隨著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先后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許多新型工業項目破土動工,許多高端、高質、高效產業上馬,新的發展階段,對能源也有了新的需求。沒有充足的能源為保障,“藍”“黃”戰略的實施必將受到掣肘,我們將失去賴以發展強大的基礎條件。
那么,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源,來支撐新的發展?從產量上看,我省是一個能源大省。如,煤炭地質儲量占全國的2.2%,勝利油田是我國第二大石油生產基地,但是,我省煤炭資源人均儲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氣人均儲量也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消費上看,我省還難以自給自足,以煤炭為例,省外煤炭調入量已占全省煤炭消費量的一半以上。數據顯示,煤炭占全國2.2%的儲量、4.6%的產量、9.9%的消費量,省內煤炭和原油開采只能維持30年左右的時間,傳統一次能源持續供給能力相對較弱,我省的能源供給與需求的矛盾,顯而易見。
更為重要的,我省的能源結構還不夠合理。從世界范圍看,比較理想的能源結構是,油氣加起來接近三分之二,煤炭不到四分之一。反觀我國,煤炭超過三分之二,油氣加起來接近四分之一。我省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而煤炭消耗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一煤獨大”的弊端,一方面緣于煤炭在開采、生產、運輸、消費過程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比較大,另一方面不利于“倒逼”山東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
煤炭是重要的能源,山東發展也離不開煤炭,但能源不僅僅是煤炭。為山東未來著想,調整能源結構至關重要,努力把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降下來,讓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升起來,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核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等,應當成為山東能源的新選擇。只有推動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才能改變“一煤獨大”格局,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
當然,山東的能源保障,不能局限于山東,必須走出去,在更大范圍進行產業戰略布局。令人欣慰的是,我省兗礦先收購澳思達煤礦,再收購菲利克斯公司,成為中國煤炭企業的先行者。不久前掛牌的山東能源集團,提出要穩定和強化國內“3+7”規劃布局,適時開發國外戰略資源。應當相信,隨著更多能源企業的“走出去”,隨著能源結構的優化,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能源的生產效率、利用水平將會上一個新臺階,山東發展將獲得更為充足的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