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月1日起,西安將對各縣區“藍天數量”進行考核。每月二級以上優良天數與上年同期相比,每減少一天,罰繳20萬元;每增加一天,獎勵20萬元。市環保局負責對獎懲金進行核定、核算,財政局負責獎懲金的收繳和管理。(7月19日《西安日報》)
或許是對金錢量化的“藍天考核”少見多怪,或許那20萬元一天的可觀數目十分惹眼,西安這招“憑藍天說話”的環保獎懲舉措一經報道,迅速引來了眾多網民的關注和議論,而且多有冷嘲熱諷。但筆者靜心細想之后,卻覺得西安的思路并無太大不妥,至少應予鼓勵嘗試的善意支持。
首先一個最樸素的理由是,“藍天工程”或“藍天考核”的最直接得益者,便是一地一范圍的市民百姓?!八{天數量”的成績穩定了,上去了,甚至是突破了,對于廣大老百姓來說,顯然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所以,只要是在法律法規允許的前提下,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新招奇招,能讓“藍天變多”,就應該高興,值得贊賞。
至于在著力提升“藍天數量”過程中,西安采取的“減少一天罰繳20萬元、增加一天獎勵20萬元”策略,看起來這政府的錢,似乎花得有些過于大手大腳。而若換個角度去想,環保工作的獎與懲,本來就是一直存在的。西安推出“20萬元一天”的說法,無非是把原來的隱性獎懲,以更加透明的方式,公開于市民百姓的眼皮底下。事實上,錢可能還是那筆錢,但考核考評的方式一變,對各地長抓不懈、重視搞好環境保護的促動效果,或許就大不一樣了。如此說來,“化暗為明”地把“藍天價值”量化出來,又有什么不可呢?
走筆至此,筆者還想到,比起以往那些說是綜合考查、實則常常渾水摸魚的疑似暗箱操作,“憑藍天說話”的環保獎懲措施,就更能顯現檢驗成績的公開、公平和公正。畢竟,匯報可能摻雜使假,口碑須防“群眾演員”,而在社會公眾看得到、記得住的共同監督之下,“憑藍天說話”的可信度和可靠度,肯定最具真實性,也最有說服力。西安市敢于拿20萬元一天為藍天“買單”,要說也正是早就考慮到了這種考核和考評的弄虛之難。
當然,鑒于環保評價指標的未必接軌國際,或是在日常檢測過程中的欠缺不足,公眾顧慮“藍天數量”可能出現“重數不重質”,要說也不是一種杞人之憂。但不管怎么說,技術層面得到保障之后,“憑藍天說話”的環保獎懲,理該獲得認可和支持。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