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ke id="mewo0"></strike>
  • <ul id="mewo0"></ul>
  • 一起環保,要去環保-環保信息網(17環保網)
  • 當前位置:環保信息網 > 環保行業資訊 > 行業新聞 > 李俊峰:更好、更快、更穩健發展新能源

    李俊峰:更好、更快、更穩健發展新能源

    來源: 切記!信息來至互聯網,僅供參考2011-08-03 訪問:

      首先要正確看待我們在清潔能源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特別是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應該說,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做得相當不錯。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我們發展了太陽能風能,包括太陽能熱利用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在世界上都排在前列。取得這些成就,說明了兩方面:一是我們的政策比較到位;二是我們的企業很主動。在尋求新的增長點方面很敏感,地方政府也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

      關于單位GDP能耗,分母在快速加大。2003年開始作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那時候規劃到2020年是24億噸標準煤,而到2010年已經達到30億噸標準煤,現在規劃到2020年準備45億噸或者50億噸標準煤,2015年就要超過40億噸標準煤。發展清潔能源的難度主要表現在技術和資源方面,我們都沒有特別的優勢。比如我們的土地資源、氣候資源、水資源都不允許我們像美國、巴西那樣做,我們要因地制宜地做好一些工作。另外,發展清潔能源的難度很大,技術研發投入不夠,在新能源發展上,很難不走跟隨模仿的道路。

      清潔能源我們不得不做,并且要做得更好。增加能源供應是長期的任務,歐洲在1980年之后能源供求基本平衡,日本在1990年代初基本平衡,漲得很少。我們的能源供應還處于4%—6%的增長,GDP仍保持7%—9%的增長,能源供應降到2%—3%的增長還要很長時間。中國能源消耗約占全球的25%,但我們的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20%。我們必須看到這個問題,這是我們面臨的一個壓力。我們在新能源上必須做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更穩健一些。我們現在不批評他國如何,中國在清潔能源發展上應該多做點事情。

      (作者系國家發改委能源所副所長)

      呂政:非化石能源須寄希望于水電

      國家發改委宣布,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降低40%。按照國際能源署計劃,2005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大數是50億噸,2005年中國GDP總量是18.3萬億,單位GDP排放2.7萬噸,按照這樣一個標準,2020年降低40%,按GDP翻一番計算,2020年中國GDP總量和2010年相比將達到80萬億,換算成2005年不變價格大概60萬億多一點,降1.66萬噸的話,2020年中國單位GDP大約排放1.668×60萬億,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100億噸,即使降低40%,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和2005年相比還要翻一番。這是一個緊迫性。

      此外,資源稟賦與我們的需求之間也存在矛盾。2010年我們消費了將近31億噸標準煤,未來10年,理想目標是,到2020年能源消耗總量最好控制在40億噸標準煤,2030年不超過50億噸標準煤,平均每年能源消費增長幅度從前幾年的6%以上降到3%多一點,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大幅度下降,如果到2030年中國人口能夠零增長,達到14.35億,消費50億噸標準煤,人均3.5噸/年,相當于日本1980年代已經實現現代化生活水平的人均能源消費量,未來20年能源的供給和消費增速必須明顯放慢。

      關于非化石能源,必須寄希望于水電。中國水電理論蘊藏量6.8億千瓦,可裝機和可供開發3.8億—3.9億千瓦,目前只開發了1.97億千瓦,未來至少還有將近2億千瓦的開發量,可以增長一倍。我認為,關于水電開發,還是應該采取積極的態度,因為這是目前最現實而且真正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能源開發往西部集中,基本沒有太多移民。移民政策也要調整,不要后靠,應給他們上社會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讓移民轉為城市居民,用這個錢交社保,應該采取更加積極的方針。

      中國的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張北,前幾年風電發展很慢,最近幾年發展非常快。風電方面的問題涉及:一是裝機成本在下降,逐步做到接近商業化運行;二是由于風電的不穩定性和簡潔性,張家口地區準備自行消化這部分風電,繼續降低裝機成本,進一步消化、吸收和創新,解決核心技術;三是風電電場生態平衡問題,比如土壤沙化,帶來草原生態平衡問題,另外張北地區風沙大,風機密封不好,風沙損害機器設備。

      關于太陽能的開發,中國目前關鍵的問題還是核心技術,必須加大對太陽能光伏發電關鍵和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如果核聚變在三五十年解決不了,可寄希望于太陽能光伏發電能夠成功。還有太陽能聚熱,最簡單的就是太陽能熱水器,有些發電廠實驗用太陽能燒水,可以替代一部分燒蒸汽的能源,像這樣一些技術必須加大投入強度。發展生物質能,一是要堅持多樣性,二是要解決與耕地的矛盾。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學部委員)

      金東寒:生物質能: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國際社會關注兩大熱點問題:一是能源問題,二是環境問題。使用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替代燃煤發電,提高能源利用率,是重要的解決途徑。現階段,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快速的城市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能源形成剛性需求。根據BP的估計:全球煤炭可用169年,中國可用45年;天然氣全球儲采比為60年,中國為27年;石油全球開采年限為39年,中國為14年。雖然部分數據有些爭議,但趨勢發人深省。

      中國能源問題面臨嚴峻的形勢。1979—2004年,我國經濟增長9.4%,能源消費增長4.9%,能源消費的彈性系數為0.52。我國的化石能源資源總體上很貧乏,原油對外依存度已超過50%,而且萬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能源利用效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我們的目標是解決能源瓶頸,改善大氣質量,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由于資源條件限制,解決中國的能源問題,必定要走一條節能與開發多元化能源并重的道路。開發生物質能就是其中之一。

      生物質能是一種以生物質為載體的能量,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本質上,它是貯存的太陽能,更是一種可再生的碳源,可轉化成常規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燃料。主要包括林業資源、農業資源、生活污水和工業有機廢水、城市固體廢物和畜禽糞便等五大類。

      生物質能是重要的綠色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結構中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氣,在我國能源體系中占可再生能源的50%以上,是清潔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國家《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要達到550萬千瓦,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達到100萬噸,沼氣年利用量達到190億立方米,增加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利用量200萬噸,生物柴油年利用量達到20萬噸。截至2010年底,生物質發電裝機約550萬千瓦,沼氣年利用量約130億立方米,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為50萬噸左右,非糧原料燃料乙醇年產量為20萬噸,生物柴油年產量為50萬噸左右。除生物質發電和生物柴油外,另外3項完成情況并不理想,而非糧原料燃料乙醇更是僅完成了既定目標的10%左右。

      對此,我國應加強對生物質資源的調查,制定生物質能源國家發展計劃,明確重點發展方向和路線圖;加強對生物質能源利用的關鍵技術攻關以及核心設備的研發;加強政策設計,鼓勵各類企業有序進入,形成專業分工明確、有競爭力的完整產業鏈;加強標準、規范的制定,加強行業管理,為推廣先進技術和產品創造良好的環境。

      (作者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一一研究所所長兼總工程師)

      周文斌:核電——重在考慮安全、資源及核廢物處置三大問題

      核能在經濟、能源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及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值得特別關注。就我國而言,核能還應當繼續積極發展,因為核能的最大優勢就是能量密度特別大,核電站在占地面積、對交通的依賴程度以及減少二氧化碳氣體排放等方面,都有獨到的優勢。

      核電站不需要依賴大量的鐵路,不存在大量運輸問題,二氧化碳基本零排放。在我們國家,像煤炭這種傳統能源分布不均勻,東南部大量用電的地方煤炭不足,需要大量運輸。如果繼續按照以煤為主的路線發展,當中國人均能耗達到美國的1/3時,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不可想象的,會成為眾矢之的。應該積極發展核電,使核電在能源結構中達到合理的比值。目前,世界上核電在整個發電量中占的比值應該是百分之十幾,法國達到80%,比利時達到67%,美國也達到23%,中國現在只有百分之一點多。如果中國達到世界平均水平,會對節能減排產生重要影響。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發展核電在安全、資源及核廢物處置這三大問題上,應該作更多的考慮。一是安全問題。核事故比造成同樣損害或傷害的其他事故引起的社會關注度大得多。一方面,核事故本身有可怕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公眾對核有神秘感,不是特別了解,核輻射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公眾覺得更可怕。因此,核事故往往會對社會安定產生很大影響,安全問題應該放在首位。從目前我們國家采用的技術路線來講,總體上有保障。原來切爾諾貝利第一代核電站以及日本福島核電站,用的是1950年代的反應堆,當時的設計和施工等各方面有比較大的缺陷,幾十年后出了事,也是在極端的多重災難小概率事件疊加情況下產生的。按照現在的堆形,一方面,對反應堆堆形技術本身的安全性要提高標準,特別是地震疊加海嘯原來不怎么考慮,現在要把小概率災害疊加考慮。另一方面,要對核系統的安全以及應急問題作重新的考慮,對在建項目要進行重新評估,對未上項目暫緩,目的也是為了在各個方面考慮得更加周到,確保萬無一失,確保發生再大的災難也不出現大的泄露問題。

      二是核資源問題。總體上講,我們國家的鈾資源不太豐富。大規模發展核電,核資源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世界上核資源有兩種類型:一種純粹靠核燃料貿易,比如日本、中國臺灣省、韓國,這些地區沒有鈾礦,也沒有冶煉系統;也有一批產鈾大國,比如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等。現在我們是國內、國外資源同時利用,國內加大勘察力度,特別是開發一些特大型鈾礦廠,同時積極參與世界鈾礦資源勘探,比如核工業集團專門成立海外營運公司,現在在非洲、澳大利亞、加拿大參與當地鈾礦資源的風險勘探資源的勘察,有些是買當地的資源。如果能夠把國內外資源都用好,對我們今后核能的發展、鈾資源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兩條腿走路。現在哪怕是減慢一點內部開采速度,要先把外部資源買過來。

      三是核廢物處置問題。核廢物處置是一個世界級難題,到目前為止,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都還沒有真正把核廢物作到最終的處置。目前全世界有關科學家得出結論,認為核廢物最好是深地處置,在地下500—1000米,進行永久性處置。目前,核廢物處置難在選址:一是地質穩定,二是非常干旱,三是人煙比較稀少。同時還要考慮很多社會因素。我們國家在發展核電時,這幾個問題需要同時考慮。

      (作者系南昌大學校長、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廖文根:優先發展水電是全世界的共識

      與其他可再生能源相比,水能資源開發具備清潔、穩定、安全、持續、經濟性等優點,是目前技術最成熟、供應最穩定且唯一可大規模開發的可再生清潔能源。優先發展水電是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的共識,世界上有24個國家的水電占總發電量90%以上。

      我國水電的發展目標:

      2020年,水電裝機能力應達3.8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3.3億千瓦以上,年發電量1.15萬億千瓦時。

      2010—2015年間,需核準開工水電項目1.2億千瓦左右,年均2000萬千瓦左右。

      “十二五”期間,重點開發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水電基地的水能資源

      。

      201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1.4%。

      水電發展主要面臨以下挑戰:一是社會移民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修建水庫導致1800萬移民,包括繁衍人口在內,享受水庫后期扶持人口已達2300萬。土地資源緊缺,農業安置十分困難,非農安置有待完善;補償標準無法滿足移民的生存和發展,導致貧困化、社會邊緣化;移民的權益缺乏保障機制,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二是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涉及生物多樣性保護。三是工程安全問題。如復雜地質條件下高壩大庫抗震問題、年久失修高壩大庫抗震問題等。

      未來水電發展的策略如下:

      策略一:抓緊推進流域水電開發規劃環評工作,從國家能源安全和減排需求出發,明確水電開發的規模、布局和時序,在此基礎上,優化生態保護格局。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等流域水電開發規劃環評,僅從單一流域的角度考慮,無法從國家層面協調各流域的開發規模和布局問題。區域發展規劃、流域綜合規劃落后于流域水電開發規劃,干流的規劃落后于支流的規劃,干支流規劃環評審批主體不一致,不利于開發與保護的協調。

      策略二:推進水電價格改革,實施水火同質同價,增加的收入用于移民安置和生態環境保護。水電上網電價0.2—0.3元/度,火電上網電價0.4—0.5元/度,扭曲了能源價值,違背市場經濟公平競爭原則。壓低水電電價,使利益由發電側轉移至輸配電側,由西部發電側轉移至東部用電側,不利于移民安置和生態保護問題的解決,不利于區域協調發展。以2010年的水平,按每千瓦時提高電費0.1元計,每年可增加移民安置和生態保護資金662億元資金。

      策略三:全面實施“先移民、后工程”政策,逐步推廣投資型移民模式。水電建設應當是解決老少邊遠地區脫貧致富問題的一個重要機遇。大渡河安谷水電站是第一個實施“先移民、后工程”試點工程,也是電價改革試點工程。

      策略四: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協調干、支流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強制性要求地方政府和干流水電開發業主通過生態補償方式,對一些具有重要生態保護意義的支流限制開發,進而保護珍稀特有魚類。

      策略五:建立流域生態環境監管體系,統籌協調流域生態保護。大渡河、雅礱江、瀾滄江等有待試點。對流域生態環境進行監測;變分散式增殖放流為集中式增殖放流;落實監督水電環保措施;對流域生態環境進行回顧性調查評價等。

      策略六:加強設計復核和工程安全定檢,提升工程安全隱患自動監測水平和地質災害風險應對能力。排查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的遺漏,杜絕盲目趕工、壓縮勘察設計周期,確保安全運行調度管理。

      (作者系國家水電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徐錠明:開發新能源必須尊重能源規律

      “十二五”規劃第一次提出綠色發展和生態安全戰略。能源發展需要考慮這一新亮點。當前中國能源處于兩難境地,一是二氧化碳問題,二是核電安全問題,涉及非化石能源怎么發展。去年9月3日國務院決定要培育七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三個半是能源,包括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再加上生物,生物里面有一半是能源。新技術革命的領頭羊是新能源。非化石能源怎么發展,不是等待,我們要創造機會,思想要與時俱進,采取開放的態度。

      關于核電問題:這次日本核電事故向世界敲響了警鐘,人類在核安全面前是渺小的,核安全不分國界,是全世界的大事。這次日本核事故超出了人類預想:它是古典風險和現代高科技風險的重疊,是小概率災難的重疊,是不同類災難和同類災難連續的復合,給人們帶來無窮的災難,現在世界核專家都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日本的問題出在哪里?我總結幾句話:管理有漏洞,監督不到位,準備不充分,處理不及時,信息不透明。謹慎為好,不要說過頭話,安全至上,抓緊完善標準。要穩扎穩打,要防范風險,世界需要新的通用的國際標準,核安全技術需要國際統一研究,要制定新的標準,這不是一個國家的問題。

      關于新能源問題,主要在于尊重能源規律,可總結為:因能制宜,各盡其用;因需制宜,各得其所;因時制宜,梯級利用。未來能源發展要低碳、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高密度能源要高密度使用,集中能源集中使用,分散式能源分散使用。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國家能源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資訊 國內環保新聞
    分享到:

    上一篇:舟曲地震環保部門:無證水電站管不了
    上一篇:北京環保局回應空氣質量超標報告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第一区第27页| 久久国产美女免费观看精品|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国产成人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 99热亚洲色精品国产88|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久久久精品无码专区不卡| 免费欧美精品a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久久2021|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无码下载| 中国精品videossex中国高清| 99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偷拍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香蕉| 87国产私拍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久久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老狼| 99热都是精品久久久久久|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电影网|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麻豆| www.亚洲精品|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 91视频精品全国免费观看| 国产麻豆精品久久一二三 |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精品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99无码一区二区|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高清在线国产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产精品污WWW一区二区三区 |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