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8月14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近日有消息稱,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和財政部三部委將出臺新的節能汽車推廣政策。原受補貼的車型,排量在1.6升,百公里油耗在6.9升以內的乘用車標準將提高到百公里燃油量6.2升以下。若政策一改,門檻提高,原來曾享受3000元節能補貼的427個車型中將會有70%不達標。那么,政策調整的目的是什么?對行業帶來的影響有哪些?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李洋對此作出評論。
主持人:聽到此消息后,已經有行業協會和整車企業開始向相關方面“求情”了,主要是擔心這么快就提高門檻,產銷量會進一步降低;有的甚至還說“這樣會把自主品牌搞死”!但即便如此,感覺新政策似乎是雷打不動地要亮相。您認為,此時提高門檻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李洋:我覺得不應該就事論事來看單純的汽車單車能耗值標準調整,而是把它提升到關系到我們國家能源安全這個戰略高度來看待這個問題。隨著汽車保有量極速攀升,我們國家的石油對外的依存度早已經超過50%警戒線。作為戰略物資,把超過半數以上石油都用在汽車日常消費是較危險情形,所以當務之急是把單車油耗降下來,這樣把整個石油需求也降下來,從而降低石油對外的依存度,來保證我們國家的能源安全。
主持人:是不是在降低過程中同時也提高汽車企業在制造汽車時候的技術含量的提升?
李洋:是的。這么多年以來,我們的汽車工業發展總體有點偏于粗放,更重視量增長。但是在這個具體的技術研發,還有掌握核心技術以及降低單車能耗方面,不僅和發達國家和一些主流的汽車制造廠商之間的差距也在不斷擴大,所以也迫切的需要這樣一個手段,來強迫國內的整車企業來降低單車能耗,提升技術含量進而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主持人:即便要出臺新政策,它所依據的參考數據、技術標準或者說評測的細節等等,怎樣才能做到科學透明而且具有公信力?
李洋:在某種程度上,科學嚴謹和透明可能比標準提升更重要。雖然標準可能把它提到很高水平,但是由于沒有獨立于監管機構和整車企業之外的第三方認證和評測,這個數據很有可能會被人為粉飾,甚至根本是不真實的數據。如果沒有這個環節,要降低單車能耗的初衷最后執行效果會打很大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