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保護組織青海實地調查稱野生動物多了是繳槍的“功勞”牧民獲益不大——
都蘭狩獵場不適合國際狩獵
因為成為外國人擬來華狩獵的地點,青海都蘭國際狩獵場未開獵便已成“眾矢之的”。
今天上午,記者在國家動物博物館主辦、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微博)協辦的狩獵與野生動物保護交流會上了解到,經過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等動物保護組織的調查,關于狩獵可促進當地動物保護事業、給群眾帶來惠益,并且不會造成動物資源下降的說法與事實不符。青海都蘭國際狩獵場不適合開展國際狩獵。
調查同時顯示,當地野生動物確實增多,但并不是受國際狩獵影響,而是受收繳獵槍影響。
●調查結果
野生動物多了繳槍的“功勞”
上午,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研究員劉慧莉介紹了前往都蘭國際狩獵場調查的情況。志愿者歷時數天,先后調查采訪了青海湖保護區、可可西里保護區、都蘭國際狩獵場等地。
在都蘭國際狩獵場,當地牧民及基層工作人員均表示,野生動物確實增多了,但主要原因是狩獵者的獵槍被收繳了,并非受國際狩獵影響。
此前,當地政府部門及狩獵場曾表示,狩獵對當地野生動物保護事業是有利的。狩獵是利用野生動物具有“可再生能力”的生物資源特點,對其人為有目的地合理利用,它不僅可以減少資源自身的消耗,確保野生資源動物的種群增長,而且可發揮出資源動物的最大效能。
國際狩獵收入牧民獲益不大
國際狩獵給牧民帶來多少利益?此前據狩獵場介紹,一個村子平均每個牧民每年可獲得6000元錢。
而據此次調查顯示,并不是居住在狩獵場范圍內的牧民都拿到了國際狩獵服務費,也并不是每個被野生動物咬死家畜、破壞草場的牧戶都有機會為國際獵人服務。
調查中還了解到,國際狩獵服務費不能和放牧收入相提并論,6000元僅占牧民平均年收入的2%—3%。
此前,都蘭縣林業和環境保護局表示,通過狩獵可獲得豐厚的狩獵收入,對彌補獵取牧民群眾的草場損失、改善獵取群眾的生活水平有較大促進作用。
據統計,青海省1995年至2005年開展國際狩獵獵取的資源動物年均在100只(頭)內,年創收163.2萬元人民幣。
●觀點
暫不適合國際狩獵
劉慧莉表示,此次調查得到的初步結論是,青海都蘭國際狩獵場并不適合國際狩獵。因為國際狩獵至少在青海省內不能緩解人獸沖突,也不能激勵當地人減少牲畜量。
另外,也沒有多余的經費用于狩獵場的盜獵巡護,沒有多余的保護費最終落實到鄉、村一級和轄區內的每一戶牧民。
同時,也沒有相應的經費使用條款用于野生動物及棲息地保護,更沒有狩獵場野生動物保護的監督機制。
●業內回應
狩獵是對野生動物的保護
青海省野生動植物和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蔡平今天上午接受法晚記者采訪表示,不具備國際狩獵條件是調查者的觀點,都蘭國際狩獵場是具備狩獵條件的。
狩獵場的資源量在狩獵所允許范圍,十年來狩獵場的運行情況也都正常。狩獵場運行也符合國家法律相關規定。
此外,一位前往狩獵場實地考察過的狩獵業內人士也不認可達爾問的調查報告。
該人士表示,青海全境都在收繳獵槍,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都蘭地區的野生動物數量明顯高于其他地方,這就很說明狩獵對野生動物保護的實際作用了。
關于牧民狩獵收益有限的問題,該人士稱,狩獵的第一要素肯定是為了野生動物保護,第二才是提高當地收入,靠這個收入養家糊口是不現實的。而且肯定不可能所有地區的人都拿到,有側重點。
文/記者王永生實習生劉汨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