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楊育才
餐桌和化工廠,是我國地溝油的兩大“歸宿”。如何將地溝油從餐桌上趕到化工廠?昨天下午,專家接受晨報記者采訪時認為,政府不妨借鑒一下日本、德國的經驗,“疏堵結合”,除嚴打地溝油犯罪之外,也要鼓勵企業將地溝油加工為化工產品,用市場手段將地溝油趕下餐桌。
環保局監督飯店地溝油
“過去,多個部門管不了一個地溝油;現在由環保局牽頭,我們和餐廳飯店簽訂供油協議,問題就解決了。”昨天下午,諸暨興綠油脂公司總經理楊建國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他將回收來的地溝油,生產加工成油酸、脂肪酸等化工助劑,市場銷路很廣。
提及餐桌上的地溝油,日化專業出身的楊建國語氣沉重:“地溝油加工成的食用油,里面含有砷、黃曲霉素、苯丙芘等,這些都是致癌物質。”
在地溝油是“過街老鼠”的喊打聲中,楊建國看到了商機。但剛開始時,回收地溝油并沒有他想像的那么簡單,一些小作坊往往以更高的價格從餐廳飯店搶購地溝油。
楊建國介紹說,環保局出面協調后,全市營業面積在200平方米以上的餐廳和飯店,都和公司以及環保局簽訂了三方協議,這些餐廳和飯店的地溝油全部提供給興綠油脂公司作為原料。興綠油脂公司組織專門的回收隊伍,在餐廳飯店結束營業時間后上門回收泔水和地溝油,并每天記錄回收數量。“在接受環保局年審時,餐廳飯店和公司都提供這一數據,以保證地溝油沒有外流到非法小作坊。”
根據楊建國提供的數字,在興綠油脂公司的全部生產原料中,地溝油占70%-80%。粗加工后的地溝油收購價格為5000元/噸,加工成品可以賣到每噸1萬元左右,除去加工成本,還有部分利潤。
楊建國還告訴記者,簽有三方協議的大中型餐廳和飯店,在向他提供地溝油方面都非常配合,最配合的是學校餐廳。但除此之外,仍有不少中小飯店排出的地溝油去向不明。
地溝油煉制柴油需政府扶持
解決了回收途徑之后,地溝油回流餐桌的問題是否就能迎刃而解?對此,廠家和專家都表示并沒有那么簡單。
楊建國昨天下午告訴記者,和回流到餐桌上的食用油相比,用地溝油生產的油酸等產品利潤明顯低很多。“地溝食用油工藝簡單,但價格高出一大截。”
盡管擁有諸暨惟一回收地溝油的資質,但楊建國仍心存疑惑。“去年底,國家對利用廢棄動植物油生產純生物柴油實行免稅,盡管我也是利用廢棄動植物油,但卻享受不到免稅政策,因為我的產品不是生物柴油。”在合理利用廢棄動植物油方面,楊建國希望政府能夠擴大免稅范圍。
楊建國的建議,部分得到全國生物柴油行業協作組專家委員會委員寧守儉的支持。寧守儉昨天下午在接受晨報記者電話采訪時透露,從市場的角度來說,盡管原材料都是地溝油,食用油可以賣到10000元/噸,做成生物柴油卻只能賣出8000元/噸,前者的利潤更高,在市場上自然有優勢。“但這不是純粹的市場行為,因為地溝油危害人體健康,違背了社會道德,這需要政府介入和平衡,將廢油的回收利用監管起來。”寧守儉認為,政府各個部門的監管,只是一種“堵”的方式,治標卻難以治本。他建議說,政府應對“地溝油生產生物柴油”等產業鏈進行調研,根據企業的利潤情況給予適當補貼。
寧守儉介紹說,在治理地溝油問題上,日本和德國的經驗都值得借鑒。在政府扶持下生存下來的德國生物柴油企業,現在已經不需要政府補貼,能夠做到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