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這是不少農村集鎮環境現實的真實寫照。在市“迎接黨代會,共謀新發展”建言獻策活動中,民革長沙市委專職副主委陳慧就建議在城鎮化環境體系建設中,切實抓好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對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和管理納入對各鄉鎮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年度工作績效考核,要實行環保政績評價考核制度。”
問題鄉鎮環保力量匱乏
小城鎮作為農村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我國城鎮化體系的基礎,但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主要是鄉鎮環保力量匱乏。”陳慧介紹,全市各區縣配備的鄉鎮環保員數量很少,大多是兼職,專職的比例較低。而且鄉鎮環保人員的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和監管機制、查處手段極其脆弱,考核制度形同虛設。
之所以存在環境保護意識淡薄,陳慧認為,一部分基層干部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和政績,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求一時的經濟增長。一些企業環保法制觀念不強,在利益驅動下,對防治污染采取消極態度。此外,部分村民存在不良生產生活習慣。如洗衣水被直接倒入魚塘,沼氣池漏水漏氣,農藥瓶亂扔水庫、山林和田間,大量施用高毒高危害農藥及化肥等等,給環境埋下無窮隱患。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舉報渠道和環保執法查處手段,環保意識相對較強的村民投訴無門、無果,久而久之,便使得人們的環保意識更加淡薄。
同時,由于環保資金投入不足,缺乏有效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思路引導農村生活城市化
“在建設城鎮一體化環境保護體系過程中,要敢于破舊立新。”陳慧建議充分利用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從政策制定、規劃布局、財政稅收、招商引資、資源利用、人才引進、行政管理、公共服務等方面,全方位、深層次、大力度地進行體制機制改革。
陳慧認為,需要加強城鎮和鄉村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重點推進區域次中心城市建設和中心鎮建設,形成“城-鎮-村”統籌發展良性互動、彼此配合的體系,促使城鄉建設與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各區域資源優勢,引導農村生活城市化、生產工業化、資源市場化。
對策落實農村環保考核制度
在建議中,陳慧建議市人大和市政府借鑒國外城市及國內其他城市關于環境保護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盡快研究并制定出《長沙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辦法》,“盡快制定針對鄉鎮的各公司、企業、私營企業污染治理的規章制度,使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建立農村環保執法體系。”陳慧還認為,地方保護主義是阻礙環保執法的最大制約因素,有必要建立異地環保執法機制。不同行政區域應互相監督,統一標準行使環境行政執法權。
“落實農村環保考核制度。”陳慧表示,建立與科學發展觀相適應的領導干部政績評價體系,將環保工作目標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