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薇
前幾天,復旦大學迎新典禮上,有一個忙著給新生贈送筷子的身影異常活躍。他是今年從上海中學考入復旦環境科學系的趙政,“節筷”行動是他參與策劃的一項環保活動,呼吁大家“多備一雙筷子,留下一片森林”。
去年,還是中學生的趙政被選為全國青年環境友好使者,登上人民大會堂的領獎臺;今年,他實現了心愿,以高分考入第一志愿環境科學系深造。在這個大男孩的心里,環保就像“養生”,久而久之,成了一種習慣,而且會“上癮”。
從《可可西里》到《海洋》
趙政與環保的“第一次接觸”是從小學四年級開始的。起初,他認為這“很好玩”。
在蓬萊二小讀書時,趙政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一次廢電池回收活動。孩子們在學校附近的超市放了很多回收紙桶,“每天放學后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紙桶,第一次發現真的有人把電池投進去,很興奮”。幾個月下來,廢舊電池收了幾十公斤,小家伙們的自信心也滿滿的。為了更好地參加活動,趙政上網查詢了廢電池的危害,對環保知識有了初次了解。
趙政與環保真正結緣是在高中,他說可以用兩部影片形容——從《可可西里》到《海洋》。2009年10月,趙政在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認識了一位來自西藏三江源生態保護區的環保志愿者札多。在去崇明考察的路上,札多向趙政說起了保護藏羚羊的故事:跟蹤獵人,拆除柵欄,“當看到很多只剩一堆白骨的藏羚羊時,康巴漢子忍不住放聲大哭”。札多的故事打動了趙政,也讓趙政從此走入“生態保護圈”。
2009年11月,趙政報名參加“中華鱘放生”活動,去了崇明的中華鱘養殖場。“這個瀕臨滅絕的物種生存能力本就很低,養育要費很多工夫,而在一些飯店,菜譜上還是有這道菜,真讓人心寒!”參加放生活動時,趙政將一條中華鱘放入長江入海口,看著它歡快游走,才略感釋懷。后來,趙政看了一部法國環保主題影片《海洋》,電影中的一幕令他永遠難忘:鯊魚被割斷魚翅后,慢慢沉入海底,吸一口水,吐一口血,湛藍的海水變成了鮮紅的血水……趙政說,“野生動物、海洋生物燃起了我的同情心,讓我產生了保護它們的強烈沖動”。
跟著拾荒者“淘”垃圾
隨著對環保的熱愛不斷加深,趙政的目光漸漸從遙遠的野生動物保護,轉向身邊的環境問題。他首先想到的是最常見的垃圾,為了解垃圾是怎么處理的,他突發奇想,準備跟著拾荒者“淘”垃圾。
初次體驗是在離家不遠的陸家浜路上,一名拾荒者好奇又不解地問眼前這個大男孩:“你真要跟我走?垃圾又臟又臭的。”趙政點點頭。就這樣,他跟著拾荒者,看著他們將垃圾里的礦泉水瓶、紙張、盒子、舊皮鞋等裝進大袋子,拿到廢品收購站變賣,一跟就是好幾天,“拾荒者撿的都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廢品,也算是個垃圾分類工作者”。經過生物老師指引,趙政又去了楊浦區一家固體廢棄物留轉站,了解垃圾從輸送到干濕分離,機器壓縮,到最后填埋、焚燒的處理全過程。
有了知識,他還想為環保盡一份力,做些“實事”。高二那年,一次在食堂吃飯,他發現有很多吃剩的牛奶、飲料等利樂包裝袋無人問津,“礦泉水瓶、易拉罐,食堂阿姨都會拾起來當廢品賣,可是大量的利樂包沒人理。”約上幾個同學,趙政開始回收利樂包。“記得第一次在寢室,把撿來的利樂包剪開,一股發酵的味道迎面撲來,有點惡心。”幾個大男孩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后來,寢室里慢慢放不下回收來的利樂包,趙政就去學校超市游說,說服營業員阿姨騰出一部分倉庫給他們放清洗后的利樂包。整整回收了半年,將近50公斤的利樂包被運往垃圾中轉處理站。去年世博會上,生物老師吳立人指著一排排世博椅告訴小趙:這些是用可再生物品制成的,其中利樂包有很大功勞。“看著世博椅,想到自己也有一份貢獻,說不出的感動和自豪。”
自帶水杯的“老干部”
在趙政的書包里,總帶著一個大大的磁化杯。無論是上學還是外出旅游,他從來不喝瓶裝礦泉水,而是用這個水杯裝水喝,環保又方便。因為這個標志性物品,同學們都打趣地叫他“老干部”,趙政也開玩笑地勸同學:“一起加入‘老干部’隊伍吧!”
趙政對一次性筷子非常“仇視”。平時和父母下飯館,總要改用常備的筷子。科技指導老師葉紅說,小趙還有個癖好,高中三年所有的筆芯、草稿紙、答題卡都收藏起來,放在專門的抽屜里。因為他堅信,這些“廢品”總有一天會再次被利用。“這孩子對環保的執著和癡迷,讓人感動。”
復旦大學自主招生面試中,一位教授的問題讓趙政印象深刻:“馬克思寫了《資本論》揭示社會生產規律,如果你一直從事環保事業,最終會有什么樣的成果?”趙政說,教授的提問是對他的考驗,更是一種鼓勵和提醒。“雨果曾說過:未來將屬于兩種人——思想的人和勞動的人;實際上,這兩種人是一種人,因為思想也是勞動。大學四年我會繼續‘修煉’,在環保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