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以“新能源、新思路、新市場”為主題的2011中國(成都)新能源國際峰會暨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發布會在世紀城新會展中心隆重舉行。本屆峰會規模近600余人,展覽規模近11000平方米,國內外400余家企業和機構共計600余位代表參加本次峰會,其中涉及美國、德國、法國、以色列、西班牙、丹麥、韓國、新加坡等十余個國家和地區。
而在前一天,四川中漢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通威太陽能(成都)有限公司和四川桑樂數字化太陽能有限公司3個重大項目在雙流西航經濟開發區集中動工,三個項目總投資達181億元。
這一系列傳奇數據的背后,便是雙流新能源產業功能區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跨越性發展歷程。
“3年前,我們的新能源產業才剛剛起步,我們當時反復想,如果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要東部不要的東西,將永遠處于追趕地位,無法實現跨越。雙流縣的優勢是交通和資源,雙流機場近在咫尺、各種等級的公路縱橫交錯,附近就有豐富的硅材料,而且我們具有40年的太陽能研發歷史,正好趕上國家大力支持新能源產業,最終我們確定了發展新能源這個朝陽產業,與東部地區展開比拼。”雙流縣委書記高志堅在接受筆者專訪時,言簡意賅地道出了雙流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動因和初衷。
從無到有 健全一條產業鏈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高起點謀劃,雙流又用“產城一體”的理念,建造“新能源產業城”。隨著產業配套的日趨完成,聚集效應也越來越突顯。
幾年前,雙流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里落戶的新能源企業屈指可數;如今,36家新能源“明星”企業聚集于此。雙流新能源產品實現了從單一硅片到完整產業鏈條的完美蛻變,也成為國內技術路線最齊、研發平臺最全、產業鏈條最長、發展潛力最大的新能源產業基地。
目前,西航港經濟開發區已聚集了漢能光伏、天威新能源、新光硅業、中漢電力等重大新能源項目36個,協議總投資738億元,基本形成了以漢能光伏、天威新能源、新光硅業等為龍頭,以南玻集團光伏特種玻璃、新源圣光等為配套的太陽能產業集群;以川開集團等為龍頭,以瑞迪機械等為配套的民用核能產業集群;以都佳電等為龍頭的風能產業集群,形成了“多個研發中心聚集、多條技術路線并進、多種品類產品產出”的產業發展格局。
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遠。具有前瞻意識的雙流決策者們果斷地率先樹起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大旗。
從無到有,雙流新能源產業承載體,西航港經濟開發區被確定為全省“1525工程”重點培育的500億特色產業園區。
由弱到強,目前開發區已成為發展潛力最大的新能源產業基地。2010年先后被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命名為“成都國家新能源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成都新能源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
2010年1月31日,成都市確定13個統籌發展市管產業功能區,其中新能源產業功能區就定在雙流。
今年1月,在北京舉行的2010中國新能源產業經濟發展年會上,雙流再次榮登“2010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榜首,并獲得“中國低碳政府榜樣”榮譽稱號,雙流縣縣委書記高志堅獲得“2010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先鋒人物”稱號。
9月16-18日,在北京舉辦的2011中國新能源產業經濟發展年會上,雙流縣被評為“2011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第一名,并被評選為“2011中國太陽能產業發展強縣”……一項項殊榮,是雙流高度關注、扶持、發展新能源產業的佐證。
雙流,正闊步在領跑中國新能源的道路上。
產能之變 從11億元到220億元
“打造以新能源為龍頭的成都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2009年1月,雙流縣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召開,雙流在“萬馬”中找到了“一馬”。
這次會議翻開了雙流新能源產業新的一頁。
期間經歷產業轉型的過程是“陣痛”的。
當時,國際金融危機的“惡浪”洶涌襲來,在很多產業項目處于觀望、放緩之時,雙流的決策者堅持“逆流而上”,對新能源產業實施提前規劃、提前開建、提前投用。
阿波羅太陽能、天威新能源相繼被雙流的戰略規劃所吸引,被雙流人的真誠服務所感動,毅然決定在此投資興業。“雙流新能源的發展速度超乎想象。”阿波羅太陽能副總經理王泓濤說,“就在我們的周邊,太陽能配套產品企業與日俱增,我們不再孤單。”
隨后,新光硅業來了,漢能來了,新能源業界翹楚將目光投向雙流紛至沓來。
有這樣一組數據:2008年、2009年、2010年分別實現產能11億元、53億元、138億元,預計今年底將突破220億元。大項目帶來是大收獲,雙流新能源銷售收入從2008年到2011年將增長20倍。
提速開工建設、提速項目招引、提速企業服務!
從2008年到2011年,雙流新能源走過了整整三年。
昔日項目開工儀式揮土動工的地方,現代化廠房已經拔地而起;在如火如荼建設施工場地的身旁,科研平臺、融資服務平臺、鄰里中心商務配套……這些在3年前尚處于“一紙藍圖”的規劃構想,已然在城南崛起,并以一種向上的力量,加速聚集著新能源產業鏈條上的科技企業,形成一座綠色之城。
產業延伸 從單一到復合
在雙流的版圖上,有一顆“明星”企業不得不提及,那就是天威新能源。2007年5月,雙流迎來當時最大一筆產業投資項目——天威集團“西進”投入54億元,開建天威新能源產業園。
時間的年輪銘刻著天威的產品之變。 2009年6月26日,天威新能源一期正式達產,200MW硅片順利面市。7月26日,歷時兩年的天威二期項目的全面竣工投產,形成500兆瓦多晶硅片、200兆瓦光伏組件的生產能力。此刻,天威三期項目建設工地上,塔吊林立、車輛穿梭,建設場景熱火朝天。指著前方在建的廠房,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高正飛說:“順應雙流發展大勢和企業自身擴容需要,天威又追加投資80億元,擴建三期,待三期項目正式投產之后,整個公司將達到年產1.5GW的硅片、電池的規模,實現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
從零開始,到未來的220億元,天威一直在加速馳騁,而“雙流造”新能源產品也站在國際舞臺上獲取了“話語權”。
2010年、2011年,更是雙流新能源的“井噴”期,一個個利好消息接踵而來。6月15日,歷時一年時間,一期投資為36億元的漢能重大產業化項目在雙流縣“開花結果”,300MW硅基薄膜太陽能電池讓業界眼前一亮。未來的發展更讓人充滿信心,據了解,漢能項目全面建成全部達產后年產能達1000MW ,可實現年銷售收入88億元,帶來3000余個就業崗位。
7月30日,在旭雙科技項目建設基地上,一張不足10平方米的非晶硅薄膜電池板,一座不足10平方米的發電站,卻能產生近2000度的電量,足以供給工地上的生活用電。而這,正是非晶硅薄膜電池所釋放出的產業“魅力”。待今年11月,國內首條60MV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及組建生產線在旭雙企業的誕生,一個覆蓋單晶硅、多晶硅、非晶硅領域的太陽能產業將讓雙流新能源變得光芒四射。
一直執著于科技創新的雙流,將科研平臺的搭建作為提升磁場引力的“靶心”,其中,“六中心三平臺”已基本建成,為新能源企業提供了一流的科研資源。“從單一的硅片到現在國內技術路線最齊、研發平臺最全、產業鏈條最長、發展潛力最大的新能源產業基地,雙流新能源要領跑全國。”縣委書記高志堅語氣鏗鏘。
聚集效應 從2家到36家
這幾天, 2011中國(成都)新能源國際峰會暨太陽能展覽會正在緊張進行中。目前,它已經成為國內集論壇、展覽、招商于一體的大型專業展會。“以會招商,是雙流吸引大項目眼光的高端平臺,也是一個有效的載體。”雙流縣招商局相關負責人說。
對新能源的堅持,雙流從未停歇。
專業的招商團隊往返北京、上海、深圳,龍頭企業釋放引力,新能源國際峰會打出“金字招牌”、國家級新能源基地獲批……通過多方發力,知名新能源企業如“滾雪球”般地迅速聚集,天威新能源、漢能光伏、中漢電力、核動力研究院、成都佳電等億元以上32個項目坐落園區、協議總投資723億元。據了解,目前已建成新能源重大項目13個,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1000億元以上。
雙流,正用鏗鏘步伐向千億產業集群邁進。
“良好的投資環境和企業服務加快了企業的發展,而企業的集群化發展促進了產業集群的形成和壯大,從而帶動了區域的跨越發展。”據該縣新推辦主任蒲貴森介紹,目前,雙流縣已基本形成了幾大新能源產業集群,包括以天威新能源、四川阿波羅太陽能等為龍頭的太陽能產業集群,以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川開集團等為龍頭的核能產業集群,以輝煌機電、佳木斯電機等為代表的風能產業集群。新能源產業將托起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脊梁。
眼下,新能源產業功能區內已是“風光”無限好,12.9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上,太陽能、核能、風能為主的新能源產業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已開始熠熠發光,一個嶄新的“西部能源城”正在崛起。
肖一丁 程鵬 陳方耀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