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23日,東莞市獲“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稱號,珠三角九市全部成為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這標志著珠三角地區率先成為了全國經濟總量最大、覆蓋面積最大、受惠人數最多的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群。
“林木伐盡,水澤湮枯,將來的一滴水,將和血液等價”。
當日益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成為越來越多地區發展瓶頸時,魯迅80多年前發出的這一警示,尤顯意味深長。
資源有價,環境有限。時至今日,如何用有限的環境容量支撐更好的經濟增長,已成為資源日趨緊張的廣東特別是珠三角能否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命題。
“十一五”期間,全省經濟總量增長超7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近19%。近日,廣東省也成為國務院通報表揚的“十一五”污染減排工作成績突出的8個省份之一。
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近年來以污染減排為載體,先行先試,用環保倒逼轉型升級,闖出了一條科學發展新路。
以退為進忍住陣痛打基礎
“騰”出新量
——佛山市環保局局長霍錫淮
“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我們佛山沒有大的電廠,要削減二氧化硫,只有依靠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2007年底,總投資近60億元、年產值100億元的奇美電子有限公司落戶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成為當時佛山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
無獨有偶,當年10月,佛山污染減排首戰也在獅山打響,9家污染嚴重的漂染廠被依法關閉。雖然這一舉動讓當地每年減少約500萬元的收入,但這些損失現在通過土地升值,早已讓村民收到了更高的回報。
捷報頻傳。2010年6月,總投資80億元的一汽大眾整車生產項目,再次選擇落戶獅山。
南海獅山的一“退”一“進”,是佛山以結構減排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華麗轉身”的一個縮影,也是近年來廣東各地用環保倒逼轉型升級的生動寫照。
為有效保護和改善環境,“十一五”初國務院作出了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戰略部署,并給廣東下達了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兩項主要污染物削減15%(較全國10%的平均水平多5個百分點)的“死”任務。
完成不了減排任務,意味著停止項目審批。在對奇美項目進行環境審批時,環境保護部曾明確要求當地必須先騰出環境容量。
然而,關停、搬遷一個工廠絕非易事,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加劇、經濟形勢惡化的形勢下,更面臨著巨大的壓力。無破不立,有舍有得。在破與立的博弈、舍與得的調整中,各地頂住壓力,忍住陣痛,堅定不移地推動落后產能淘汰工作。廣州首批116家“退二”企業全部完成停業、關閉或搬遷工作;佛山關停高耗能高污染企業1200多家,全市小火電廠和立窯水泥廠全部退出……
為進一步鼓勵和推進落后產能淘汰,省政府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對落后煉鋼產能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前關閉的,每萬噸分別補助15萬元、12萬元、10萬元。自2009年1月1日起,又對全省424家落后水泥企業在取消峰谷電價的基礎上提高其用電價格;其中,淘汰類企業每千瓦時提價0.2元,限制類企業提價0.05元。
據統計,“十一五”以來,廣東省共關停小火電1209萬千瓦,淘汰落后鋼鐵產能1274.7萬噸、水泥產能5782萬噸、造紙產能33.505萬噸,提前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淘汰任務,大力推動了減排任務的完成。廣東省完成的落后產能淘汰任務在全國占較大比重,其中火電、水泥行業占到1/6。環境保護部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從全國減排工作來看,“十一五”主要是督促減排工程上馬,“十二五”才強調通過結構減排優化經濟增長。可以說,廣東在這方面先行一步。“這也為新興產業項目上馬騰出了環境容量,為廣東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環境基礎。”
關停、搬遷一個工廠絕非易事,特別是在金融危機加劇、經濟形勢惡化的形勢下,更面臨著巨大的壓力
園區經營治污發展兩不誤
“盤”活存量
——省環境保護廳環評處處長劉瑋
“環保趕走的是污染,而不是企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既發展了經濟又保護了環境,這是尊重客觀實際的有效做法。”
看到今天星羅棋布的污水處理廠,很多人難以相信,2001年底前地處珠三角水網地帶的東莞市區尚無一家生活污水處理廠。
憑借良好的地理位置和生態條件,曾幾何時廣東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一度滯后。隨著經濟發展對環境容量提出越來越大的要求,面對歷史欠賬,務實的廣東人不回避,不推諉,迎難而上,埋頭苦干,掀起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風暴。
五年全省新增污染治理能力遠遠超過歷史總量。2010年污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738.51萬噸,居全國首位,比2005年增加了近兩倍;脫硫機組裝機容量達到3557萬千瓦,比2005年增加了7倍,12.5萬千瓦以上燃煤火電機組脫硫設施全部安裝完畢。治污設施的飛躍式發展,不僅為完成“十一五”全省污染減排任務,而且為改善環境和發展經濟,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事非經過不知難。”據省環境保護廳總量處處長林文介紹,為確保完成減排任務,省政府提出了“2009年底前全省縣縣建成污水處理廠”的目標。然而,在2009年4月時,全省67個縣(市)中,仍有36個縣(市)未建成生活污水處理廠;而且這些縣全部位于我省經濟欠發達的東西北地區,面臨資金缺乏、交通不便、地質復雜、建設困難等諸多問題……
目標既定,再難也要上!在各地共同努力下,2009年底,全省各縣(市)如期完成污水處理廠建設任務。此外,中山、佛山、東莞等市萬人以上鎮,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實現了城鄉污染治理的全覆蓋。
在省、市、縣各級環保部門和當地政府共同努力下,經過一年多艱苦整治,位于惠州市博羅縣的龍溪電鍍基地建成。按照“關閉一批、提升一批、入園一批”的要求,轄區內原有的110家電鍍企業,81家限期治理,18家搬遷入園,11家吊銷排污許可證。比較過去的分散經營,集中的園區經營日削減電鍍廢水排放量4100多噸,在有效控制污染的同時,解決了當地電鍍產業發展的出路問題。
對這些老企業的管理,也不能簡單地“一關了事”。面對現實,廣東選擇了走園區經營之路,著力解決重污染行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問題。自2006年起,省環境保護廳收回印染、電鍍企業的地方“審批權”,統一由省審批新項目建設;按照“工業入園、產業進區、集中治污、源頭控制”的模式,推進這些行業入園進區,避免了重污染行業“遍地開花、到處污染”。
面對歷史欠賬和現實問題,務實的廣東人不回避不推諉,迎難而上
靈活分配好鋼用在刀刃上
“用”好容量
——環保專家
當前是環境與經濟矛盾最尖銳和最敏感的時期,也是在處理環境與經濟的關系上最需要決心和智慧的時候。
2010年9月13日,中科煉化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正式通過環保部審批。這項總投資近600億元的石化“巨無霸”項目,不僅讓湛江民眾欣喜若狂,也讓廣州和珠江口的老百姓喜出望外。因為該項目原計劃選址南沙。
“并不是說,該項目到了湛江就沒有環境影響。但是,與珠江口相比,湛江東海島具有更好的擴散條件,環境容量更大,綜合考慮,該項目落戶湛江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劉瑋說。
包括此前的惠州大亞灣煉化項目,以及后來的揭陽中委煉化項目、茂名煉油改造項目,先后通過環評審查,四大石化項目直接投資近2000億元,對于廣東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對來之不易、比金子還珍貴的環境容量,如何分好、用好這些容量,則直接考驗著環保人的智略和水平,也關系著能否以科學發展的思維優化經濟增長。
——實行環保分區控制,引導產業合理布局。強化規劃環評引領作用,積極推進石化、鋼鐵、水泥、交通等規劃環評工作,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引導產業科學發展和合理布局。強化環保分區控制、分類指導,堅持珠三角環境優先、東西兩翼在發展中保護、山區保護與發展并重的原則,優化資源環境配置。健全污染物排放總量前置審核和動態調節機制,適時修訂主要污染物區域總量控制目標,對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優勢產業、現代農業以及能源、交通、水利基礎產業等重點建設項目所需總量指標優先安排。
——嚴格環保準入,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立。對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環保法律法規、所在區域大氣環境或納污水體達不到功能區劃要求又無污染物總量區域削減措施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總量控制指標的建設項目,一律不予審批。
——加強環境監管,把環保納入生產成本。按照“當好環保惡人”的要求,加大環境執法力度。目前,全省安裝污染源在線監控設備的企業已達1200多家,238家國控重點源在線監測設備安裝率及聯網率均達到100%,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污染源監控中心(平臺)已全部建成,對重點污染源進行24小時在線監控。
面對來之不易、比金子還珍貴的環境容量,如何分好、用好這些容量,直接考驗著南粵環保人的智略和水平
魚和熊掌
可以兼得
手記
?
當前,我國已進入只有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才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人口繼續增加,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力弱正成為我國在新的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當環境承載力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規模和發展空間的主要制約因素時,如何有效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關系的任務,再次凸顯。
眼前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沒有環境容量,意味著停止項目審批。停止項目審批,對于一個地方來說則是經濟發展的受阻,更談不上科學發展了。正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從長遠來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幸福生活的應有之義。如果只有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卻生活在污濁不堪的環境中,又有何幸福可言。
當然,我國目前還不可能用停止發展來保護環境,但也絕不能再走過去粗放式發展道路,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怎么辦?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保護環境優化經濟增長,即以盡可能小的資源環境代價支撐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把經濟社會活動對環境的損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尋求最佳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實踐中,作為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勇于創新、務實進取,以污染減排為載體,用環保倒逼轉型升級闖出科學發展新道路。
有破就有立。廣東各地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淘汰落后鋼鐵產能1274.7萬噸、水泥產能5782萬噸、造紙產能33.505萬噸,為一大批新興產業項目上馬騰出了環境容量,也為廣東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環境基礎。
有疏也有堵。分區控制,分類指導,嚴格控制“兩高一資”項目總量指標,重點扶持發展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產業,對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優勢產業、現代農業以及能源、交通、水利基礎產業等重點建設項目所需總量指標優先安排。
有增還有減。面對歷史欠賬,掀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的風暴,五年全省新增污染治理能力遠遠超過歷史總量。與此同時,正視現實問題,對一些不可或缺的行業,在減少企業數量的基礎上,變分散為集中,實施園區經營。
廣東污染減排的成功實踐證明,環保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是倒逼轉型升級、優化經濟增長的有效手段。對此,省委書記汪洋曾生動地闡述:“在倒逼轉型的時候,環保部門再‘踢上一腳’,也許企業可能很痛苦;但也可能在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后給它帶來更強的競爭力。”
離開環境保護談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離開經濟發展談環境保護則是“緣木求魚”。環境問題在發展中產生,也要在發展中解決。環保工作只有在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才能有所作為;而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反過來又將更好地促進環保工作的開展,形成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爭當科學發展排頭兵,先行一步的廣東,以環保倒逼轉型升級,闖出了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正當其時也必將大有作為!
本版撰文:黃慧誠 謝慶裕
編輯統籌:楊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