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近距離拍攝野生動物,喬喬和攝制組只能睡在帳篷里。 喬喬 供圖
本報訊 (記者聶寬冕) 剛剛閉幕的第二屆中國西安國際民間影像節(jié)上,“最佳短片獎”頒給了《家園》。《家園》的拍攝者名叫喬喬,來自北京,今年26歲。這部4分鐘的紀錄片,是他和攝制組在黃河沿線花費4年、拍攝了2000多個小時完成的。
黃河紀錄片獲大獎
19日,第二屆中國國際民間影像節(jié)舉行頒獎典禮,來自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qū)的10400余部作品競爭,其中環(huán)保單元作品成為焦點。最終,來自中國北京的短片《家園》摘得了最佳短片獎。這部紀錄片僅有4分鐘,拍攝者喬喬是一名來自北京的青年導(dǎo)演,2008年畢業(yè)于北京電影學(xué)院。《家園》是喬喬歷時4年、拍攝2000多個小時剪輯而成的作品。短片講述了黃河上野生動物的生存生活狀況,喬喬說,他希望通過動物的視角表達人和動物之間的關(guān)系。
賣車賣房籌錢拍片
喬喬說,從北京電影學(xué)院畢業(yè)后,他的許多同學(xué)都選擇去拍商業(yè)片,他卻選擇了拍紀錄片,“我始終認為紀錄片是最好的電影,它非虛構(gòu)的本質(zhì)是我最欣賞的。我是個頭腦簡單的人,只要是自己喜歡的都會想辦法去做,于是從2008年開始,這么一路拍了下來”。
從拍第一部紀錄片《巢》開始,喬喬就把鏡頭對準了大自然,此后的《膜》、《朋友》等作品也都與環(huán)保有關(guān)。
為了拍攝紀錄片,喬喬至今已經(jīng)花費了490多萬元,“把北京的房和車賣了200多萬,又跟親戚朋友借了200多萬。我現(xiàn)在會去接一些商業(yè)片的活兒,但目的都是來貼補我的紀錄片攝制”。
風(fēng)餐露宿走遍黃河
喬喬說,《家園》可以算得上是他拍得最艱險的一部片子。4年間,攝制組從最初的6人到現(xiàn)在只剩下喬喬和助手小王兩人。因為沒有交通工具,兩個人每天都得扛著百十來斤的設(shè)備從駐地走到拍攝地,“啃燒餅,睡帳篷”。為了不驚擾動物,攝制組常常冒著生命危險尋找最佳時機。
去年夏天,喬喬和助手拍攝黃葦鶼繁殖的場景,助手蹚過齊腰深的河水,看到一條紅點錦蛇迎面游來,“他一個趔趄,連人帶攝影機都翻倒在河底,幸虧水性好才逃過一劫”。今年5月,在黃河山西段,喬喬想拍攝生活在峭壁的蒼鷺,但別說架三腳架,“懸崖上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喬喬只得把安全索纏在自己身上,下降到峭壁一塊突起的石頭上,“那時候根本顧不上害怕,現(xiàn)在倒是挺后怕的。”喬喬笑著說。
■對話
京華時報:你為什么開始關(guān)注黃河?
喬喬: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這里生活著數(shù)以萬計的鳥類、獸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魚類等野生動物,是我國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濕地生物物種基因庫。然而,黃河流域污染加劇,從源頭到入海口,沒有不被污染的,致使大批野生動物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所以我要把這些記錄下來。
京華時報:拍攝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喬喬:污染!越往下游,人群越多,化工廠越多,污染越嚴重。我常常在想:黃河還是不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如果是,那黃河怎么養(yǎng)育了這么多污染她的不孝子孫?!如果人類還是這樣自私只顧自己,黃河真的就毀了。
分享到: 歡迎發(fā)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