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智商,在繁雜的現實面前,常常覺得不夠用。云南曲靖陸良化工廠因為非法傾倒鉻渣造成重大污染,被環保部責令停產。不料,這家企業還沒開始處理鉻渣,就迫不及待地開始部分恢復生產了,而且竟然獲得了地方環保部門的同意。(11月6日《新京報》)
機器轟鳴,轟散了環保公信力。事發之始,公眾都心存希望,畢竟后面有環保撐腰,但后來看到連環保部的禁令都形同虛設,剩下的只有抑郁和憤懣。
當地環保部門表示,恢復生產是為了下一步治污。順著這樣的荒謬邏輯推理下去,決定一家污染企業能否生存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污染程度。當然,這可與一般認為的“大污倒小污改”不同,這里奉行的標準是:“小污染可以倒、大污染則要?!?。這么下去,只能是地無凈地、水無凈水,公眾老無所依,埋在“污染里”。
開后門讓污染企業恢復生產,對于地方及相關部門來說,應該是有利可圖的。不知道,這家污染企業恢復生產,是純粹因公,為地方提供稅收,還是挾帶私利,個別人得了好處?
大污保小污倒,折射出的環保困境讓人后怕,而且這種事發生在環保部門身上,不得不令人擔心,環保部門本身也極有可能被污染。真相到底如何,相信上級部門最終會給公眾一個說法。(毛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