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8日電(記者 張淼淼) “在美國,政府監測了所有污染物,公眾也不相信,民間環保組織即使只監測了一種污染物,公眾也相信它們,所以政府只能不斷地公布更加詳細的監測結果。”美國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前主席凱瑟琳·威瑟斯蓬女士在北京環保部門與技術人員座談時表示,她在任職期間,也常常會遭遇類似北京環保部門最近經歷的民眾質疑。
就在剛剛過去的10月底,北京連續4天大霧彌漫,有多位網民發微博指出美國駐華大使館的監測站顯示北京空氣污染已達“危險”水平,但北京市環保局同期的數據顯示,當日北京的空氣污染水平為“三級輕微污染”,部分網民由此質疑北京空氣質量監測的科學性。
“中國大使館沒有在美國自己監測空氣質量,我們或許沒有這方面的壓力。但也常常有人發微博質疑加州的空氣很糟。”威瑟斯蓬說,他們通常的做法是找到這個博主,查看他所在的位置,并將環保部門的標準儀器拿到那個位置進行測試,對比數據。“也許我們忽略了一些污染源,錯過了某個峰值。”
美國康州環保局前任空氣質量總管克里斯·詹姆斯說,按照美國標準,對一個區域的空氣質量判斷將根據24小時PM2.5的濃度做出評價,單一小時濃度沒有評判意義。
而此前被中國民眾多番引用的美國大使館監測數據均為PM2.5小時濃度,是以單一小時為依據的。據記者了解,美國駐京大使館自己建立的空氣質量觀察站,每小時更新一次空氣質量實時濃度,其主要監測PM2.5,即直徑小于2.5微米的細顆粒。而北京環保部門主要監測PM10,即直徑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告訴記者,民眾之所以會感覺美國大使館的數據更接近自身感受,主要原因就在于細粒子PM2.5。“如果空氣中二氧化硫超標,人們通常感覺不到,但當細小顆粒物大量增加時,人們會很明顯發現能見度降低,用大家的話說,天臟乎乎的。”
據記者了解,不僅京津冀地區,珠三角以及長三角地區權威部門給出的空氣質量數據和中國公眾的直觀感受也存在差異,相關質疑報道時有見諸報端。
“研究表示,PM2.5和霾的相關性較高,PM2.5的超標指數將會和老百姓的感受更為一致。”王躍思告訴記者,根據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監測發現,10月29、30、31日,北京霧霾嚴重的三天,空氣中細粒子PM2.5的比重占到PM10的58%到61%,11月2日北京的能見度及空氣質量明顯好轉,此時PM2.5的比重下降到40%。
事實上,近些年由于城市發展的不平衡性,中國各地大氣中的主要污染物也出現變化。雖然目前在中、小城市,PM10可吸入顆粒物仍然是大氣防治的主要矛盾,但在北京這樣的特大城市,灰霾則成為更為突出的環境問題之一。
有關部門詳解空氣質量標準 PM2.5到底是個啥?
為什么老百姓的感受和空氣質量數據會“打架”?中國氣象局研究員吳兌說,“其中的差異就是PM2.5造成的。PM2.5是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當霧霾天氣的時候,空氣中細小顆粒物增加,導致能見度降低時,人們感受空氣受污染的感覺就會很強烈。”
王躍思說,研究表明,2003年至今,北京的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顆粒物PM10每年下降2%到3%,但與此同時,細粒子PM2.5則以每年3%到4%的速度上升。專家認為,細粒子上升和人們的污染行為息息相關,龐大的機動車保有量、高利用率、堵車造成的汽車燃油燃燒不充分,甚至刷漆、噴膠都會導致PM2.5細粒子污染物的增加,要解決這樣的環境問題,需要較長時間的綜合治理。
據了解,自2007年開始,環保部在北京等10個城市組織開展了PM2.5的試點監測,這些監測數據最終將作為國家制定PM2.5監測標準的必要依據。
“我了解到中國雖然還沒有設立PM2.5的國家標準,但環保部門已經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先行監測。”威瑟斯蓬認為,針對近期中國民眾對官方為何不公布監測地PM2.5的質疑,北京環保部門可以嘗試在網站上發布消息告知公眾,目前官方所監測的PM10里大約一半是PM2.5,并不存在瞞報的可能性。
據悉,針對此次指向北京市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質疑,北京市環保局6日發布公告稱,北京市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由27個空氣質量監測子站和監控中心組成,實施了量值溯源、標準傳遞、自動校準、手動標定、比對測試等一系列質量保證措施,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科學、準確。
王躍思7日告訴記者,2004年以來,中科院大氣物理所逐漸在北京市區域內建立了包括4個高空監測點在內的11個觀測點。通過長期監測得出的數據和北京市環保部門的數據并不完全一致,但曲線、結論一致,作為第三方科研單位,他們認為北京官方數據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