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南昌11月23日消息(記者范存寶)記者從江西省科技廳了解到,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生態環境保護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可行性論證會于近日在北京鐵道大廈召開。
項目針對鄱陽湖流域存在的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損毀嚴重;“五河”源頭區礦產及果園開發導致水土流失加劇,環境污染加重;人類干擾導致森林結構破壞,水源涵養能力降低,生物多樣性銳減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開展人文及自然資源環境保護、典型生態脆弱區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可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撐。項目課題負責單位包括:井岡山大學、江西理工大學,江西農業大學,同濟大學及武功山實業有限公司,研究團隊中近150名研究人員,都具有博士學位或高級職稱,已建設了一批研究、應用、示范與產業化基地,在項目所涉及的相關領域開展了大量的前期基礎性工作,為項目的實施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專家普遍認為項目緊密圍繞《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中“生態脆弱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的恢復與重建”等優先主題的任務安排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中“生態保護與修復示范”等重點領域的任務部署,符合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定位與要求,符合江西省建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實際需求。專家們認為,該項目目標基本明確,課題設置合理,技術路線基本清晰,項目研究與實際應用結合密切;經費概算基本合理,專項經費支出的結構和比例恰當,自籌經費匹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