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白礬礦業有限責任公司礦區目前已停產整改本報記者趙雷攝本報渭南訊(記者屈妍)因違法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尾礦渣排放到岸邊及河道,日前,韓城白礬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白礬礦業)被當地環保部門告上法庭,請求法院判令該公司賠償160萬元。2月16日,韓城市人民法院正式立案,此案成為全省首例環境保護公益訴訟案。
白礬礦業違法排放礦渣,被列入省環保關注重點問題
昨日,記者在韓城市環保局出具的環境資源民事公益訴訟狀上看到:“自2007年12月起,韓城市環保局多次接到群眾舉報,稱被告白礬礦業未按環評文件及環評批復要求妥善處置尾礦渣,違法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尾礦廢渣排放到白礬河岸邊或河道,導致河水水質受到污染,周邊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并潛伏一定的環境安全隱患。隨后,經原告多次實地調查取證,發現該企業確實存在上述違法行為。2009年至2011年期間,市環保局多次下達責令改正通知書,但被告卻繼續將尾礦渣排入河道。”
據介紹,去年11月,針對該企業違法排放礦渣造成環境和生態破壞行為,省環保廳廳長何發理作出批示,將其列入陜西省三項環保重點關注問題之一,并在韓城開展環境資源民事公益訴訟試點工作。隨后,環保部門再次下達責令整改通知,白礬礦業停產整改。為此,韓城市環保局以公益訴訟原告身份將白礬礦業告上法庭。2月16日,韓城市法院正式立案。
企業未按要求做好導排和攔截壩工程
據悉,白礬礦業始建于1994年11月,位于韓城市龍門鎮白礬村華子山東南,建設規模為年產10萬噸鐵礦粉。
昨日,記者跟隨環保部門工作人員從白礬村鄰村的陽山莊村進入礦區,“這是陽山莊村的礦區,再往上走就是白礬村的,90%的村民在企業里都有股份。”韓城市環保局法規股股長史智理介紹,白礬礦業屬小礦,采礦區干選車間僅9臺機組,目前企業正處于停產整改期。
在白礬礦業廠區西北方向,大量土礦渣堆砌起的礦堆如兩座高山,而在礦堆下方直線距離約300米處,就是白礬河。史智理說,白礬河是一條季節性河流,即便是汛期,也只有拳頭大的一股細水在流,因此造成的河道污染不是主要的,而是個別村民反映的粉塵和噪音污染問題。
“按規劃,這里本身就是固定的尾渣排放庫,只是在企業的排渣過程中,沒有按環評要求做好導排工程和攔截壩等設施,因此造成尾渣在雨水沖擊后進入河道。”史智理說。
“公司成立初到2008年,并未出現尾礦渣污染河道問題,并且攔截壩之類的防護工程都有設置。”白礬礦業董事長劉忠賢表示,而后出現的尾渣被雨水沖入河道,公司已在去年春節前及時清理,并加固了攔截壩。
法院近日將向被告送達應訴通知書
去年11月21日,國家環保部環境風險與損害鑒定評估研究中心有關人員,曾和中、省、市三級的環保專家深入韓城,對白礬礦業破壞當地環境情況進行調查評估,調查數據也作為韓城市環保部門起訴白礬礦業尾礦渣污染河道的依據。該局訴訟請求判令被告立即停止違法排渣行為,徹底消除其已傾倒的尾礦渣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危害,并進一步實施攔渣、階段護坡和導排工程;請求法院判令該公司賠償因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失及修復費用計人民幣160萬元,并承擔本案訴訟費。
而白礬礦業董事長劉忠賢認為,公益訴訟要有造成危害的主體,目前原告并沒有明確指出白礬礦業具體污染了哪里,造成多大的污染范圍。
據介紹,韓城法院近日將向被告送達應訴通知書,并要求被告對已有的原告訴訟請求予以答辯,如原被告在庭前無法達成調解,法院將予以公開審理。
據悉,有關環保公益訴訟案目前僅在我國云南和貴州出現相關案件,此案在我省尚屬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