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底,正在組建的東莞空氣質量實時公布平臺有望上線,屆時,市民通過市環保局和監測站的網站,可以隨時查詢東莞7個PM2.5監測子站的實時監測數據。
“PM2.5”,這個在國內尚屬新鮮的概念今年以來一時火熱。它指的是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其被吸入人體后可能引發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疾病。今年初,PM2.5被相繼寫入廣東省和國家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根據國務院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PM2.5被納入各省市強制監測范疇,廣東省也已要求,在珠三角地區率先將PM2.5納入空氣質量監控評價體系。
在一般印象中,綠化程度頗為不錯的東莞似乎并不常和空氣質量差掛上鉤,城市的碧水藍天甚至仍然可見。在此前相對籠統的空氣監測標準中,東莞空氣質量優良率一度高達95%。
但更真實的情形顯然不如想象中的樂觀。在PM2.5納入監測范疇之后,上個月東莞的空氣質量優良率立馬下降到74%。盡管目前7個PM2.5監測子站的數據大多顯示“良好”,但也已處于超標邊緣,尤其要注意的是,這些監測站大多建于遠離工業區的城區,如果將工廠林立的鎮街也納入監測,全市的監測數據顯然并不會好看。事實上,目前唯一一處PM2.5監測值超標的,竟還是綠化率頗高的松山湖,東莞的真實空氣質量由此可見一斑。
PM2.5就像一面殘酷的鏡子,照出東莞空氣的真實模樣。由于其監測值能夠實時量化,并且接近于人們的視覺感官,PM2.5讓我們對于身處的環境,以及空泛的“環保”、“低碳”概念有著更加直觀的認識。進一步而言,如果人們對于PM2.5的熱切關注,能夠轉化為對城市“節能減排”的民眾監督,甚至成為環保的新動力,這無疑將是莫大的好事。
監測PM2.5首先考驗的是一座城市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制衡關系,這個新話題的背后其實仍是老話題——如何節能減排,打造綠色經濟。
節能減排的關鍵是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減少污染。東莞在此方面其實已有壓力,按照省里要求,東莞在“十二五”期間的單位GDP能耗要在過去五年完成下降20%的基礎上,再下降19.5%。這既是對東莞的環保期待,更是倒逼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硬性指標。事實上,引導能源高消耗型增長方式實現根本轉變,也正需要用硬手段迫使經濟增長模式盡快突破“相持階段”。對于東莞而言,如何既從源頭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又消化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污染增量;既充分發揮節能減排倒逼機制,淘汰三高企業,關閉污染企業,又提升招商引資的能效指標門檻,確保新上企業達標排放,這些都需要東莞有更大的魄力與勇氣。
PM2.5的另一個主要來源是機動車的排放尾氣。在機動車保有量已超過百萬輛,且以每年10萬輛速度增長的東莞,其交通擁堵的狀況也日益嚴峻,機動車尾氣對于大氣環境的影響已不容忽視。
據有關部門統計,東莞城市中心區大氣污染有近6成來自機動車尾氣,其中15萬輛黃標車更是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在我們目之所及,這些黃標車中又尤以冒著黑尾氣的客運公交車最為突出。顯然,加速淘汰各類老舊車,鼓勵市民舉報投訴“黑煙車”,加大高排放車輛檢測力度,努力改善城市擁堵狀況,這些都是政府層面力所能及之事。
更進一步而言,大氣污染是一個涉及廣泛的全民性問題,政府的監管、企業的自覺以及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可忽略的影響因素。大氣環境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人人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面對大氣污染,每個人都不必掩耳盜鈴,也不能置身事外。對于個人而言,我們需要改善生活方式,樹立環保生活的理念,嘗試著開展低碳生活、綠色消費。減少空氣中的PM2.5,不只是個別群體的行動,而應成為一種共同的生活。
李書龍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