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韓樂悟
記者27日從民間環保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以下簡稱達爾問)獲悉,就之前達爾問向環保部提出的“2010年完成的8個重點省份非電力行業含多氯聯苯電力設備及其廢棄物清單調查結果”的信息公開申請,環保部近日予以回復,以“過程性信息”為理由拒絕公開。
有法律界人士認為,達爾問所申請的是環保部公報中所提及的環境調查結果,不應屬“過程性信息”。達爾問表示可能就此信息公開回復結果提起行政訴訟。
據達爾問介紹,多氯聯苯(PCBs)是全球禁止生產,且要最終消除的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之一。著名的日本米糠油事件和臺灣油癥事件就是因管理不慎導致多氯聯苯污染食品而造成。因具有良好的絕緣性和耐高溫性,PCBs曾大量用于電力設備,包括電力電容器和變壓器。1965年到1974年間,中國共生產了47萬臺含PCBs電容器。1991年,環保部禁止生產和使用含PCBs的電容器,對廢棄的進行封存。這項工作也被寫入了《中國履行〈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國家實施計劃》中。
但知情人士所了解的情況及學者在四川資陽等地調查認為,中國含PCBs電容器的管理情況堪憂,對周邊環境與居民健康帶來隱患。從官方公開的信息中,無法獲得關于更多地區多氯聯苯的情況。環保部應帶頭正視我國PCBs污染的歷史和現實,主動公布調查信息。
達爾問之所以申請上述信息公開,是因為在《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環保部公開表明“完成了8個重點省份非電力行業含多氯聯苯電力設備及其廢物清單調查”。
環保部在其回復給達爾問的政府信息公開告知書中稱,達爾問申請獲取的調查結果,“屬于處于討論、研究或者審查中的過程性內部管理信息”,“我部不予公開該信息”。對此,北京市義派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娟表示,“達爾問”所申請的是環保部公報中所提及的環境調查結果,也是中國履約計劃的階段性成果,不應屬“過程性信息”。
本報北京3月27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