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馮欣楠 通訊員鄭緒翠)昨日下午2時,長利玻璃漢南工業園1000噸浮法玻璃生產線上,一塊塊玻璃源源不斷下線。中控室里,工人師傅全神貫注操縱儀器,而中控室用的是自家設備余熱發的電。
3月28日,長利玻璃漢南工業園的8兆瓦余熱發電站成功并網發電,不使用一噸煤,預計年發電超5300萬度。公司測算,按一年發電5000萬度,可節約標準煤1萬余噸,而且少花電費2000多萬元,4年就能收回設備投資,作為全市65家重點耗能企業,這大大減輕了企業節能減排壓力。
玻璃生產時,會產生高達600多℃的蒸汽,通常工藝中是將其冷卻到150℃排放,收集中間的熱差可以帶動設備轉為電能。2009年長利在漢南工業園區進行二期建設時,同步建設余熱發電裝置,去年10月實施孤網運行,試行期間共發電1600萬度。
據悉,不僅是長利玻璃,眼下武漢一批鋼鐵、汽車等生產企業運用余熱、余壓、太陽能,實現部分用電自給。
1個半月前,武漢德爾福派克電子系統有限公司利用屋頂建的光伏電站,一年能發電3.3萬度,主要用于辦公照明。與其相隔幾公里的東風本田汽車有限公司,也早早用上了太陽能為辦公室“充電”,整套系統年發電量約10萬度,相當于綜合辦公樓照明總用電量的4%。
作為自發電的大戶,武鋼這幾年投入60余億元節能改造,將生產流程中多工序生產的余熱、余壓、余氣發電,僅高爐煉鐵時產生的高壓煤氣,武鋼沒有采用傳統做法——用減壓閥門降壓轉為普通煤氣,而是在全國同業率先使用TRT發電裝置,利用高壓帶動發電機發電。高爐每煉1噸鐵水,至少可發電30多度。數據顯示,武鋼每日廢料產電超600萬度,相當于少與江城市民爭奪1小時用量。
市發改委能源處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武漢企業采用余熱、余壓、太陽能等環保能源,自主發電的越來越多,既環保又節能,符合“兩型社會”的需求。我市正積極引導企業尋求環保能源:如果其建設項目采用這種方式供能,會優先通過申請。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