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南方日報大型調查性報道《走讀廣東》關注了歸國博士和退休官員聯手修復中毒土壤的環保新模式,報道透視了環境保護工作從官方走向民間的過程,官民互動搞環保的形式引發了網友們的一致肯定。
民間環保需官方支持
中華環保聯合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環保民間組織共有2768家,從業總人數達22.4萬人。但一位從事環保工作多年的網友“綠色冰凝”就在互動欄目中留言說,并不是每個地方環保事業的工作環境都如報道中所說的那么好。“有時候我們走上街頭搞一些環保宣傳活動,卻反而被路人認為是嘩眾取寵,一些環保工作者義務付出勞動搞環保活動,反而很難拿到相關部門的批文”。
這名網友道出的環保工作者的困境引發了許多網友的共鳴,微博網友“洛楓”也指出,民間環保是環保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組成力量,而環保也絕對不能只靠政府,“許多人認為,環保主要是政府、企業的事,因為環境污染的‘大頭’來自大型企業和工程項目,作為普通人再積極參與環保也是杯水車薪。其實,許多污染事件的發生恰恰源于普通人生產生活中的一些不當行為。”
民主環保體現公眾參與
“環保事業關系到每個人的安居樂業,全民參與的民主環保正是公眾參與原則的體現。”原省環保局局長,目前在環保基金會工作的袁征分析說,要真正搞好“民主環保”的工作,需注意三個要點。首先,要把環境污染的真實情況傳達給民眾,“環保信息的公開化,是我們政府需要大力推進的,包括空氣質量,水質情況,都要及時通過媒體權威發布,才能讓民眾有的放矢地參與到環保中來。”
其次,袁征談到,應該讓群眾參與到對環境保護的監督工作中來,“讓群眾及時地監督環保工作的進展以及環境變化的情況,是控制環境質量的途徑之一。”
“最重要的一條是維護好民眾的環境權益,環保是一個民生問題,只有維護好民眾的環境權益,才能發揮環境保護的真正意義。”袁征還補充道,政府也要加強在社會日常中的宣傳力度,普及生態教育,宣傳環保理念,“全民參與,全民環保”。
南方日報記者 蔣哲 趙洪杰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