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涂露芳
昨天凌晨,廣安路與太平橋大街交叉路口,20多輛工程機械車在主路上集結,應急燈將現場照得亮如白晝。這是一場和時間的賽跑,在一夜的時間里,市政工人們必須在廣安路路口向東900米長、25米寬的一段主路上,一氣呵成地完成鋪油。
東西走向的廣安路位于豐臺區與西城區交界處,途經電力醫院、北京西站南廣場、馬連道茶葉城等人流車流密集區域,經過8年多的高強度交通考驗,主輔路、人行道都已出現不同程度破損,主路路面網裂、碎裂、車轍等病害嚴重。此次大修涉及東西兩段共計1715米。
零時整,四臺大型攤鋪機調試就位,相繼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向前推進。溫度達140攝氏度左右的瀝青混合路面材料源源不斷從攤鋪機的傳送帶吐出來,瞬間形成平整的路面。
四臺攤鋪機齊頭并進,如何保證路面整齊如一?疑惑間,記者見到一名工人拎著個四四方方吸塵器一樣的設備,步子緊跟攤鋪機,開始測量。“這叫核子密度儀,鋪完油碾壓前測一遍,再通知其他三臺鋪油機按同樣參數調瀝青材料,這樣鋪出來的路面緊實度就沒有差異。接縫處再一碾壓,幾乎不留痕跡。”養護集團市政五處工程科科長張迎輝特意強調,等碾壓機初壓、復壓、終壓三遍過后,路面會很結實,測量密度超過96%才算達標。
走在新鋪的路面,余溫還能透過鞋底感覺到,但路面幾乎不粘。工人們在攤鋪機后補充作業時,絲毫沒有顧忌。第一遍碾壓過后,有著34年修路經驗的李月明師傅指揮幾個年輕工人趕緊“點油豆”,即新鋪路面上1分錢硬幣大小的坑洼點。李師傅仔細搜尋一遍,只發現了一處“油豆”。“質量不錯!”他不緊不慢補上一小鏟瀝青材料。“碾子再過一遍,就沒問題了。”
與以往主干道大修先完成整體銑刨再整體鋪油不同,廣安路此次大修是路面銑刨與鋪油交叉進行,一段路銑刨完,緊跟著就鋪油。“各類機械頻繁調集,施工組織很費勁,對交通和周邊居民的影響卻小了。像這段路面,一覺睡醒,就是一條新路了。”張迎輝告訴記者,如果擱以前,銑刨完的“搓板路”可能要等好幾天甚至十來天才能新鋪瀝青路面。
廣安路大修路面材料的選擇也很有講究。面層是4厘米厚的改性瀝青混凝土材料,底層還加了1厘米厚的防水橡膠瀝青,不僅屬于環保型建材,還能提高路面強度,延長道路使用年限。
昨日凌晨的施工,雖然主路封閉,但車輛經兩側輔路通行完全不受影響。到凌晨5時許,廣安路施工路段已經完成鋪油并恢復交通,看不出絲毫作業痕跡。據介紹,此次大修除方磚步道白天施工外,其他工程全部安排在夜間進行。本報特約攝影 魏星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