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4日,孟祥民的生命在47歲匆匆定格。
彌留之際,孟祥民唯一的愿望是,再穿上那身環保執法監察的藍色制服。
雖然職務里帶了個“長”,但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環保分局監察大隊一科科長就是個股級崗位。從部隊轉業后,孟祥民在這個股級崗位足足干了15年,直接和違法者進行較量,斬斷排污的“黑手”。
他最大的遺憾是工作還沒干夠。在患病治療的兩年零9個月中,孟祥民一邊和瘋狂生長的癌細胞作斗爭,一邊玩命工作。其間,兩次大手術,20多次化療,可他真正住院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兩個月。這個拼命三郎沒有豪言壯語,只是說,“天藍了,水清了,咱家老婆孩子也能享受”。
孟祥民工作的淄川區是一個傳統的老工業區。幾年前,當地全年空氣質量好于二級的天數只有6天,而到孟祥民去世的2011年,當地的藍天數已經達到190多天。
堅守
上個世紀80年代“有水快流”的發展邏輯給淄川區留下了2000多家重污染的小鋼鐵、小化工企業。環境最差的時候,從城市穿流而過的孝婦河變成了“彩虹河”——河水因企業的肆意排污時而變紅,時而變黃;這座有70多萬人口的城市,一年有300多天見不到藍天。
到了90年代末期,隨著發展方式的轉變,企業要生存,必須先過環保關。環保執法者要直面的是遍地開花的污染企業,以及根本不把治污當回事的企業主。
剛剛入行的孟祥民正好碰上了環保執法最艱難的時期。1996年,老孟轉業到淄川環保分局時,妻子以為一家人不用再聚少離多,可以踏實過日子。可老孟卻主動跟領導說,自己當過兵,哪個部門最辛苦,他就去哪兒。
領導把當時全區污染最重的羅村鎮交給了他。于是,他成了一名24小時待命、永遠在路上的環境執法人員。
一開始,領導給老孟在鎮政府找了間辦公室,可他幾乎沒有閑下來坐辦公室的時候。從孟祥民家到羅村鎮,有一二十公里的路程,頭幾年他都得騎自行車往返。到了鎮里,他挨家蹲守,盯得企業沒法偷排,只得趕緊治理。
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夜,氣溫降至攝氏零下一二十度。一家化工企業想借著惡劣的天氣偷排廢水,沒想到被一直蹲守在排污口的老孟逮了個正著。
企業老板吃驚地問:“這么冷,你一直守在這兒?”老孟答道:“冷怕什么,下刀子我都來。”
老板無奈地說,算是怕了,也服了老孟。有他這樣的堅守,哪還有偷排的機會?抓緊治污算了。
還有一年臘月二十二深夜,孟祥民接到舉報說,一家鋼鐵企業正在偷排廢水,他趕緊帶了一名同事驅車前往。那家企業在一座小山坡上,要在山路上迂回幾個彎才能到達。當時下著小雪,路上結起薄薄的一層冰,車子不停地打滑。
同行的年輕人有些擔心,勸老孟天亮再去。老孟說,等天亮,企業都偷排完了,抓不到現行不算,還辜負了舉報人的信任。
老孟一邊安慰年輕人別擔心,一邊下了車,俯下身子,攏起一捧路邊的雜草鋪在路上。開出幾十米,下車鋪一段雜草,再開,再鋪。車子一路歪歪斜斜開上險坡,那家鐵廠也因為多次違法排污而被關停。
近幾年,所有的污染大戶都裝上了自動監控設備,環保人員只要坐在辦公室輕點鼠標就能監控企業治污的情況,可孟祥民依然隔三差五就會到幾家排污大戶去轉轉。他說,任何技術都抵不過自己的雙眼。
15年來,孟祥民在最得罪人、最辛苦的執法一線堅守著。老孟的同事說,老孟真沒什么豐功偉績,但正是因為他時刻睜著一雙警惕的眼睛,讓企圖違法排污的企業真的有幾分忌憚。
較量
最近幾年,淄川區的環保戰役一場接一場,一些污染重、治理達標無望、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企業必須被關停取締。但關停一家企業,談何容易?簡直就是一場硬仗。有位老環保說,去關人家的廠子,老板抱著你跳樓的心都有。
2008年的夏天,在一次取締污染小企業的行動中,孟祥民和同事遭遇了蠻橫阻撓。那家將被取締的小石灰窯的老板帶著十幾個人,手里拿著棍棒、磚頭,對執法人員氣勢洶洶地喊道:“誰敢過來,就打死誰。”
孟祥民一臉平靜,步伐堅定地朝這個老板走過去說:“你也是淄川人吧?你看看,咱們這兒,空氣污濁得不行,一年也看不到幾個藍天。你的老婆孩子也生活在這兒,為了錢,你愿意犧牲他們的健康嗎?”
片刻的對峙后,情緒激動的企業主默默放下了手中的磚頭和棒子。
正是仗著自己敏捷的身手,只要有急難險重的情況,孟祥民總是沖在第一個。妻子總是千叮嚀萬囑咐:“你年紀不小了,凡事悠著點。”嘴里哼哈應付著妻子,可哪次他都往前沖。
2009年4月,淄川污水處理廠的進水超標,這說明肯定有企業向河里偷排廢水。孟祥民領著夜查組查了好幾天,發現有一輛神秘的罐車經常開進一個院子。
意識到有問題,老孟爬上兩米多高的院墻查看,發現院里的人正把罐車里的廢水通過觀察井,向河里排放。跟同事交代了一聲,老孟就跳進院子。違法人員看著突然出現的老孟,先是恐嚇,然后居然放狗。
孟祥民躲閃不及,小腿被狗咬得鮮血直流。但他毫不退縮,堅持與違法者周旋,硬是等到外面的同事進來,和隨后趕到的警察一起,將違法排污者繩之以法。
當時,孟祥民剛做完結腸癌手術兩個多月。被狗咬傷的事,老孟沒敢告訴妻子,怕她不讓自己再去執法現場。
行家
作為執法者,孟祥民的眼里揉不下沙子,經常給企業“挑刺”,可很多企業卻把老孟當恩人。
按照老孟的邏輯,執法者面對的企業有兩類,一種是惡意排污、逃避環境責任的,對這些企業絕不手軟;另一種是有治污的意愿,但苦于沒有過關的技術。對于第二類企業,環保部門要幫忙,要合作對付共同的敵人——污染。
魯中耐火材料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因為環保不達標,投資建設的方窯運行不到半年,就上了限期治理的名單,投資眼看泡湯了。
就在企業一籌莫展的時候,孟祥民主動找上門來,反復研究工藝流程,利用掌握的環保知識,找專家幫助企業設計了全區第一家天然氣隧道窯。
一開始,雖然解決了環保問題,但用天然氣做燃料,成本太高,企業有些吃不消。老孟并沒有放棄,他幫著企業找了有關部門,力陳企業此次改造的重要性。隨后,相關部門對該企業的改造給予了數千萬元的支持,減輕了企業的負擔。最終,企業既實現了達標排放,產品的檔次也大幅提升。幾年下來,這家企業成了行業的領軍企業。
軍人出身的孟祥民原本是環保的門外漢,可他楞是憑著一個鉆勁兒,成了環保的行家里手。
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原先的污水處理站,工藝落后,污水處理勉強達標。孟祥民總來檢查,有一次聽說企業要擴建,老孟馬上抓住時機建議企業同步更新一座工藝先進的污水處理站。
公司聽從了他的建議,準備建一個日處理能力為6000立方米的處理站,可老孟不同意。他說,按公司的發展前景,6000立方米的處理能力馬上就不夠用,應該建1萬立方米的。只有為環保預留空間,企業才能有發展空間。公司領導層猶豫再三后接受了老孟的建議。
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環保部負責人車普保說,公司日后的發展確如老孟所料,要不是按照老孟建議提前留出治污的空間,企業發展真的要受制約。
最近,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在歐洲的幾名合作伙伴來淄川訪問。他們驚異地發現,流經城區的孝婦河已經不再是“彩虹河”,變得清澈見底,河面甚至還不時有野鴨飛過。主人告訴這些歐洲客人,為了今天的改變,有一位環保人付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