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老伙計壞了幾天了,我這心里沒著沒落的。”82歲的劉穎摸著縫紉機小聲嘟囔著,她屋里堆滿碎布頭,紅的、綠的、花的……近百種花色和材質的碎布頭足有半人高。
“這都是這些天攢的。”劉老太家里陳設簡單,再堆上碎布頭,走進她家,仿佛回到了上世紀70年代。
“老太太平時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愛收布頭,是我們小區有名的‘摳門兒’老太。”豐臺街道程莊路16號院社區居委會的謝飛說。
“攢這些碎布頭,有啥用?”
“我用它們縫布袋。”劉老太朗聲答道。
“別看劉奶奶平時摳著自己,送布袋可大方著呢,街坊鄰里誰沒收到過她親手做的環保袋。”
就是這個“摳門兒”老太,20年間,自掏腰包送出了4800多個環保袋。而她自己現在用的還是20年前做的第一個尼龍綢兜子,邊角處早已磨出了破洞。
“袋子還能用,艱苦樸素、勤儉節約是咱們的好傳統,不能丟!省下的袋子我還能送別人。”劉老太說。
20年前的一天,北京刮起沙塵暴,從國企離休在家的劉老太趴在窗口,看到樹枝上掛滿了白色塑料袋,一陣心痛:“這多難看,給咱北京城抹黑,這塑料袋不能用了。”
“老祖宗給咱們留下的是一件件價值連城的寶貝,咱可不能給子孫們留下一堆堆廢塑料袋啊。”于是,打小就學習女紅的劉老太找到了“新差事”。
她自己掏錢買來針線和布料,又把擱置多年的縫紉機搬出來。剪布頭,縫布袋,自家用,還送給鄰居們。
破碎的布頭在劉老太的手里就像施了魔法,幾下就變成了美觀實用的環保袋。
縫布袋,也盡顯她“摳門兒”本色,一丁點布料也不浪費。“訣竅就是‘因料制宜’。”
老人邊說著,邊從抽屜里找出剪刀、粉筆等家伙什兒,皮尺往脖子上一掛,從布料堆兒里撿起一塊碎花小布,輕輕展開鋪在床單上。
“這布這么窄,還不規則,夠做環保袋的?”記者有些不相信。
“夠,我能做仨呢!”劉老太弓下腰,用皮尺仔細丈量尺寸,不時用粉筆勾勾畫畫,精心設計,手中的大剪刀咔嚓幾下,布料裁成了好幾塊。兩大一小三個環保袋,一整塊小花布一點沒浪費,就連先前多出來的一塊都被剪成了環保袋的提手。
“這布料厚的可以縫個內兜、安個拉鎖,平時裝點零錢什么的;布料薄的要注意針腳別留在外面,不好看。”劉老太手底下忙活著,嘴里也念念有詞。
為了收布頭,平日里,劉老太經常到商場、布攤兒、窗簾城里去“淘寶”,每次都挑揀個二三十斤碎布頭。劉老太舍不得打車,背著布頭擠公交。“打車多貴呀,省下這錢還能多做幾個布袋。”
“摳門兒”老太收布頭從不砍價,看到合適的立馬掏錢。時間長了,不少店主都知道老人買布頭是為做環保袋送人,就不忍心收錢了。劉老太卻急了:“不收錢我就不要了,孩子們做點生意不容易,可不能占人家便宜。”
收來的每塊布頭,劉老太都認真手洗、消毒、晾干,“環保袋咱得先講衛生。”
“怎么不用洗衣機?手洗多費勁。”兒女心疼她,“洗衣機不費水啊?省出來的錢還能多做幾個環保袋呢!”
這些年來,劉老太把親手做的環保袋送給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公交司機以及素不相識的人們,老人的妹妹、女兒和兒媳都被發展成了“下線”,幫著送出了很多環保袋。還別說,這小巧別致的環保袋人氣兒頗高,很多人愛不釋手,甚至還有人輾轉聯系,主動預訂劉老太的環保袋。
劉老太隨身還有個珍藏多年的小本,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每個環保袋的“小簡歷”,制作時間、數量、送給了什么人,都寫得清清楚楚。
“希望這小小的布袋能在大伙兒購物時派上用場,也為環保出一份力……”就是這個小小心愿支撐著劉老太做布袋一做就是20年。
“我這把年紀,還能為社會做點兒力所能及的好事,我很知足,也很快樂!”這位有著近60年黨齡的老黨員一字一句說得很認真。
2008年,劉老太入選豐臺區十大志愿者。隨后豐臺街道程莊路16號院以她的名義成立了“劉奶奶工作室”,有200多名志愿者參加。院里的大姑娘小媳婦隔三差五就跑到老人家里學手藝:49號樓的張翠香用女兒穿小了的裙子做成環保袋;83號樓程曉京給環保袋里縫了層防水膽;舊套袖、破牛仔褲,全成了大伙兒做活兒的好料子……如今,社區里拎著環保袋買菜的人越來越多。
不久前,在社區組織的環保袋制作大賽中,“摳門兒”劉老太還樂呵呵地坐上了評委席。
盡管用了幾十年的縫紉機壞了,劉老太還是閑不住,每天大清早,就摸進自己的“工作間”。老人彎下腰,仔細擦拭著縫紉機。她又理了理剩下的線軸,捏著線頭放在嘴里輕輕一抿,然后一下就穿過了縫紉機上的針孔。“瞧見沒,咱這眼神兒可一點也不花。”
畢竟已年過八旬,兒孫們擔心四處“淘”布頭的劉老太累著或是磕著、碰著,最近加強了“監管”,叮囑老人盡量別單獨出門。
“‘好,一定不出去。’每次我都這樣對付小孫子和兒女,撂下電話我就挎著包偷偷出門收布頭去了。”老人沖記者擠擠眼,笑出聲來。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