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里約峰會正式閉幕。此次大會的核心議程是各國領導人發言,介紹本國的工作與承諾,耗費三天時間,通過一份49頁的新文件,以圓滿勝利的姿態,在掌聲和喜慶的標題中順利閉幕。據大會秘書長沙祖康大使稱,里約峰會的核心成果,一是啟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談判,二是來自各方各界的自愿行動承諾。潘基文秘書長也表示,此次里約峰會的談判耗時漫長,艱難坎坷,傾注了各國談判代表的辛勞與汗水...?
可惜的是,似乎只有各國談判代表才這么想。
21日,里約峰會會場爆發民間組織的集中抗議。數百名來自青年、環境、婦女和土著人組織的代表,集中在高級別會場門口,高喊口號表達各自對這份里約文件的不滿。世界自然基金會、世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等眾多國際機構,也以機構評論、新聞發布會和聯名公開信等方式,予以抗議。
“我們期望的未來需要承諾與行動,而非僅是許愿。需要治理社會、環境與經濟危機的緊迫性,而非一再拖延。需要與公民社會合作協調,而非僅是政府不痛不癢的立場。所有這些,在此次會議最后文件的283個段落中,沒有絲毫體現。這份題為‘我們期望的未來’平庸無物,嚴重缺乏雄心和行動,甚至都沒有充分強調問題的緊迫性。” 一封題為《我們不期望的未來》的公開信發出了如此尖銳的批評。
社會、環境、經濟三大可持續發展支柱,這份飽受詬病的文件統統辜負了各界人士的期望。資金援助與技術轉讓,依舊沒有進展;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相較02年約翰內斯堡“里約+10”峰會嚴重倒退;婦女生育權被最后一刻從文本中刪除;淘汰化石燃料補貼,仍是兩行空話;綠色經濟的概念定義模糊,指導意義不足;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改革為新的環境組織,同樣計劃落空... 整個文本中,充滿了太多諸如“認識到”、“進一步探討”、“決定考慮”等言而無物的辭令,進一步讓本已缺乏法律約束力的這份文件,成為一個新花瓶。
潘基文秘書長會前稱,此次里約峰會是“一代人一次的機會”,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題上最重要的會議之一”。但顯然,在全球各方面危機空前嚴峻的眼下,聯合國此次會議并沒有督促各國站在人類發展的更長遠高度,清醒地認識到正在面對的挑戰,并采取足夠有力的行動?!斑@份文本是外交官領導力與遠見的巨大失敗。在如此關鍵的議題上都未能找到共識,他們應該感到羞愧。”世界自然基金會總干事吉姆·利浦稱。
此外,民間組織的憂慮和建議,未能得到大會主辦方足夠重視,也成為強烈不滿的另一原因。二十年前,里約峰會的召開,不但是全球環境政策史的里程碑,同樣是公民參與聯合國政策制定的標志性事件。但此次里約會議,民間組織卻只獲得了恥辱性的一兩次發言機會。而在中期巴西政府接管談判的四天,幾乎所有談判會議都將民間組織拒之門外。同時,民間組織強烈要求的“未來代際的發言人”、“淘汰化石燃料補貼”、“建立新的聯合國環境組織”等呼聲,則絕大多數在各國的利益爭奪中被棄之不顧。
此次聯合國里約會議即使在形式上“拯救”了聯合國多邊框架,挽救了各國領導人的顏面,但從公民參與到談判結果,在她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前,無疑是仍是莫大的失敗。里約峰會前,貶低質疑此次會議就此起彼伏,但通過的這份文件,讓更多人們對各國的政治意愿與聯合國的治理能力,產生了更大的質疑。
對于中國而言,此次會議最大的成績只是勉強守住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但在“聯合國環境組織”的問題上與非洲集團意見不一,也未能在談判桌上為其他盟友爭取到資金和技術。盡管總理在正式會議上,承諾三年內貢獻2億人民幣支持較不發達國家,但在“團結盟友”這個目標上最多也是勉強過關。最后,相比歐盟而言,中國的談判代表在里約談判進程中,盡管始終沉默寡言,但作為77國集團的支柱,在“未來代際的發言人”和“公民社會參與”等議題上,與青年等群體的需求直接沖突,在“公共外交和傳播”一項上繼續失分。
從哥本哈根到里約,南北國家依舊相互不予信任,經濟危機同樣成為逃避責任的借口,最后一刻再匆匆忙忙拿份文件來遮羞,人類要遭受多大的災難,才能不讓這些政府做出如此不負責任的決定?
新浪環保特約記者 那拉榮泰
歡迎發表評論我要評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