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每天所用電力中有4個小時來自淮南;長三角所用煤炭中,每4噸便有1噸來自淮南。一個因煤而建、以煤為主的資源城市,如何破解“資源枯竭”的世紀難題,走出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困局?為此,淮南市提出實施了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的“四煤”發展戰略,通過打造立體能源城,實現傳統煤電城市的全面轉型。
做強傳統能源
6月9日,在淮南市朝陽路上,環衛工人姚國菊正在打掃馬路。作為老淮南人,掃了7年馬路的姚國菊對這座城市的環境變化感受最為真切。“以前不敢穿白襯衫,因為灰塵太多,現在沒有這個問題了。”
環境的改善來自于這座城市3年來的積極轉型。
煤變成電,價值提升1.7倍;從燃料變成化工原料,提升價值則是12倍……淮南人學會了“算細賬”。 “我們在大力發展火力發電的同時,注重煤化工和新能源的發展,積極轉型。”淮南市能源辦主任張全紅說。
2010年12月18日,中國石化皖北煤電煤化一體化合作項目在淮南開工建設,同時中石化安徽煤化工基地、安徽淮南現代煤化工產業園掛牌成立。這個以煤炭為原料,實現煤的深加工的煤化工項目先期投資242億元,后期投資600億元,最終將形成每年深加工原煤2500萬噸的能力。
建新能源產業
4月中旬,記者來到淮南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參觀采訪時,這里正進行世界上第一條高倍聚光光伏的試生產。總投資80億元的日芯光伏高倍聚光光伏產業項目是安徽省“861”行動計劃的重點項目。
“項目全部投產后,我們一年可以發電20億度,滿足350萬個家庭使用。”日芯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高倍聚光太陽能是目前太陽能發電效率最高的技術,該項目的建成將為淮南奠定新能源產業基礎。
在打造光伏產業的同時,淮南市還大力發展風能和生物能發電。目前,鳳臺縣已經建造了2座各1.5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站,即利用秸稈、稻殼等發電,滿足半徑50公里范圍內居民用電。
在淮南這方100年前就開始煤炭工業化開采、裝備過首臺國產發電機組的熱土上,傳統煤電城市正在奔向立體能源城的征途上。
本報記者 張安浩 李闊 許佳 陳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