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三峽工程最后一臺70萬千瓦巨型機組正式交付投產——— 這標志著世界裝機容量最大水電站三峽電站經過10多年的安裝、調試開始全面發揮效益,總裝機容量達到2250萬千瓦。
截至7月4日,三峽電站發電量累計達到5648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燃燒近2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4億噸、二氧化硫500多萬噸。
三峽電站的發展歷程是十年來我國水電大發展的一個縮影。
十六大以來,我國水電實現量的突破,每年新增水電裝機均超過1000萬千瓦。2004年我國水電裝機規模突破1億千瓦,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到2010年我國水電裝機規模已突破2億千瓦,為保障能源供應、調整能源結構、應對氣候變化、促進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縱觀“十一五”,這是我國水電建設規模和建成投產機組最多的5年。龍灘、景洪、構皮灘、拉西瓦、小灣、瀑布溝等大型水電站先后建成,水電發展躍上新起點。如今,溪洛渡、向家壩、白鶴灘、烏東德等電站正在或準備建設。
如果說大的水電工程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那么農村“小水電”則宛如一顆顆“夜明珠”照亮了中國廣袤山村,改變了億萬農民生活方式。
近年來,我國重點實施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小水電代燃料、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等三項工程。目前,全國已建成農村水電站4.5萬多座,裝機容量6212萬千瓦,年發電量1757億千瓦時,解決了全國二分之一地域、三分之一縣(市)、3億多農民的用電問題。
十年間,我國水電發展積極調整思路,不斷探索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也不斷探索移民工作的新思路。
--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
--2007年12月,《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進一步明確要求,要在保護生態、妥善解決移民問題的條件下,大力發展水電。
不難預見,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21世紀的中國水電建設將能夠實現民生水電、綠色水電、生態水電、和諧水電,以一種全新的面貌奏響我國能源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時代強音。 (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