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路蒙 攝
安路蒙 攝
中新網蘭州7月23日電 (解雯超 安路蒙 李之凡)甘肅文縣一個偏遠的藏族村寨里又出現了一群新面孔,他們身著白色T恤,上書“蘭州大學文化行者”,穿梭在田間地頭、村落人家。這是蘭州大學暑期實踐團的12名學子,利用假期時間趕赴甘肅文縣的草河壩村進行實踐。
白馬藏族草河壩村位于甘肅文縣的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內,該地區有大熊貓、珙桐等珍稀野生動植物,生態資源十分珍貴。草河壩村內漢藏雜居,少數民族風俗豐富。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受自然災害和社區重建影響,森林木材砍伐及生活垃圾污染等問題較為突出。
因此,蘭州大學的暑期實踐團來到這里,希望應用傳統習俗來推進當地的環境保護,開展一系列的田野大講堂活動。
該項目的隊長張美僑表示,今年是他們在此實踐的第四個年頭。他們希望借助田野大講堂的流動課堂,深入田間地頭和人家,給農民傳播環保知識;而固定課堂以婦女小孩為對象,通過環保小衛士和婦女巡山隊,鼓勵村民親身參與民間習俗和環境保護宣傳工作,使空口號轉化為全民參與的積極活動,給邊遠山區的環保參與增加新意義。
流動課堂形式多 田間地頭講環保
“大娘,正在收麥子啊,我們來幫忙了!”實踐隊員閆黎明和王學琛帶著流動課堂的小黑板,來到半山腰的麥田里,和正在收麥子的大娘攀談起來。
7月份正是草河壩村民收獲麥子的時候,當地人會用驢把割下來的麥稈運回家喂牲口,然后燒掉剩在地里的麥稈根部,經常會看到半山腰燃起濃濃的煙霧。
針對這一問題,實踐隊員一邊捆綁麥子,一邊講解著燃燒麥稈會對空氣所造成的污染。
中午時分,大娘說:“休息下吧,喝口水。”大家便在地頭圍坐,從今年的收成談到當地的習俗信仰。大娘說過去這里是神山,一草一木都要愛護,不能亂丟垃圾。當問到農業生產的垃圾如何處理時,大娘頓了半晌說,“我也知道不能亂扔垃圾,不過圖方便就沒有注意。”
兩位大學生則從科學角度向大娘講解了地膜、農藥瓶、化肥塑料袋等垃圾丟在地里,會破壞土壤、影響莊稼的收成等環境知識。
大娘聽完很吃驚,不知道亂丟垃圾的行為會產生這么大的危害,表示今后要多多注意。
話說到這,兩位同學趕緊舉起小黑板,指著小黑板講道:“當您看到這個三角形的標志,說明垃圾是可以循環回收的,不能亂丟。”大娘笑著說好。
除了深入田間地頭講解環保知識,蘭大的學生們還來到村寨的各家各戶進行訪談。“您家平時產生的垃圾都怎么處理呢?”得到的回答大都是:“倒河里唄,方便省事,直接被沖到下流去。”垃圾直接傾倒在河里是村民處理垃圾的主要方式,這給當地的白馬河帶來很大污染,下流的水電站每天都會截留大量垃圾。
其實,草河壩作為今年聯村聯戶選中的村子之一,新建了垃圾池,希望改善亂倒垃圾的現象。但垃圾池的數量有限,距離垃圾池比較遠的人家還是會把垃圾直接燒掉或在晚上偷倒在河里。針對這些問題,隊員們挨家挨戶向村民宣傳垃圾處理知識,讓村民意識到了隨便傾倒垃圾的危害。
固定課堂效果好 婦女小孩來環保
草河壩的年青人大都外出打工,村里的留守婦女和兒童很多,因此,實踐隊員將婦女兒童作為宣傳環保理念的主要對象,為他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固定課堂。
“小朋友們,今天我給大家講垃圾分類回收的小常識,垃圾可分為……”實踐隊長張美僑站細心地給村里的小孩講解著。互動環節中,小朋友們爭相搶答生活中常見的垃圾能否回收,不一會兒就寫滿了整整一個黑板。課堂最后,張說:“把學到的環保知識應用到生活中,爭做環保小衛士,打造美好家園好不好?”小朋友們都大聲說好。
張同學表示,他們將組織小孩子形成環保小衛士隊伍,撿拾河邊垃圾并監督亂丟垃圾的行為,踐行課堂上的環保知識。
晚上干完農活的婦女們來到“綠色講堂”,由隊員尚睿擔任課堂教師。播放完環保視頻后,課堂正式開始。由于婦女的文化水平都不太高,在環保知識的選擇題中,尚睿將題目讀給婦女,再讓她們給出答案。互動環節中,隊員們上前和婦女一起,利用廢紙、廢塑料瓶等進行DIY小制作,變廢為寶,婦女們學的津津樂道。
尚睿說,通過“媽媽綠色講堂”,他們組建了婦女巡山隊,帶領婦女上山標示森林片區,巡查新栽樹苗的生長狀況,并制作出綠地圖,以此增強婦女的環保參與度,共同保護自然環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