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國家驅動湘江“定點清除”污染源
湘江是湖南省母親河,沿海4000萬人口從湘江取水。然而,長期以來,全省80%的重金屬污染集中在湘江流域。沿江而下,郴州的“三十六灣”、衡陽的水口山、株洲的清水塘、湘潭的竹埠港等地,一度密布著上千家涉重金屬企業,污水直排湘江,廢渣露天堆放,重金屬污染十分突出,對兩岸人民群眾飲水安全與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根據國家批復的方案,湘江重金屬治理涉及沿岸8市,規劃項目927個,總投資595億元,5年完成。此外,按照企業和地方政府投入為主、中央適當支持、鼓勵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的原則,湖南省將建立企業、社會、政府多元化投入機制,保障項目資金投入“湘江重金屬污染的問題我們多年前就看到了,可是治理需要大量資金,如果沒有國家層面的支持,徹底整治連想都不敢想。”蔣益民說。
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彭翔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595億投資不全是政府投資,是在政府資金引導下,發揮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作用,原則上是誰污染誰投資治理,政府只是對歷史遺留下來的進行投資治理,而且能夠追查到企業的,肯定要追查其責任。
“現在的治理思路是在控制污染增量的同時,逐步消化歷史形成的存量污染,讓湘江成為我國重金屬污染防治的典范。”蔣益民說。
“兩個減少50%”倒逼湖南調結構
根據國務院批復的方案,到“十二五”末,湘江流域內危害群眾健康的重金屬污染突出問題要得到基本解決,涉重金屬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涉重金屬企業數量比2008年減少50%。工業污染源得到全面治理和控制,重金屬排放量比2008年減少50%。
“湘江重金屬治理沒有別的要求,就這兩個‘減少50%’的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不是就污染治污染,而是徹底優化湖南省‘有色金屬之鄉’的產業格局,調整產業格局、轉變發展方式。”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謝立說。
湘江在湖南境內流經8市,流域面積占湖南省近一半。湖南省之所以高度謀劃、治理湘江,其動力之一也是以湘江治污為抓手,力推產業結構調整,為“兩型”建設探索好的發展道路。
湖南素有“有色金屬之鄉”之稱,重金屬污染的歷史包袱沉重。謝立介紹,2009年前后,位于“世界銻都”冷水江市的錫礦山一個山頭上,就分布有96家小冶煉廠,遠眺千瘡百孔,污染十分嚴重。而且,由于小企業相互“濫價”,2009年前后出口的銻價始終徘徊在每噸3萬元左右。在湘江流域治污行動中,湖南從環保切入將96家小冶煉全部關停,只允許兩家規模較大、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生產,結果出口的銻價升至每噸9萬元以上。
近年來,湘江流域關閉了上千家高污染企業,2008年以來就關閉了445家規模以上企業,今后湖南省重點發展6家規模以上鉛鋅冶煉企業,逐步淘汰小企業。
“隨著一大批工藝落后、設備陳舊、污染排放嚴重的企業關閉和淘汰,湘江流域內經濟結構得到很大提升。2007年湖南省啟動新型工業化考核時,當年經濟總量排前10名的企業中,有一半是冶煉、鋼鐵、造紙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而到了2011年,這些重污染企業全部退出了前十強,代之以工程機械等企業。”謝立說。
“四個轉變”為全國流域綜合治理探路
1966年,湘江中首次監測出了鉻、鉛、錳、鋅、砷等重金屬。此前水質良好。1971年,湘江流域已出現部分江段飲用水重金屬嚴重超標現象。1978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給中央有關部門的報告分析指出,湘江已成為國內污染最為嚴重的河流之一。上世紀90年代,湘江總體水質呈惡化趨勢。
與污染同步,湘江流域污染治理,湖南省一直也在努力。尤其是在污染治理的體制機制上,進行了很多探索,初步形成了“四個轉變”的模式。
第一,設置門檻,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變。在湘江污染治理中,對新上項目一律設置環保門檻,對一批污染企業通過上環保裝置、改進工藝等手段,從源頭實現了清潔生產。記者在株洲冶煉廠采訪看到,該企業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冶煉技術,污水做到處理后全部內部循環使用。
第二,由單純依靠行政手段向通過市場、法律等多種手段推進綜合治污。除了通過行政手段整治外,湖南近年不斷探索推進排污權交易、上下游生態補償、環境責任保險、排污權抵押貸款等多種市場手段加以引導。謝立介紹,今年6月興業銀行將在湖南推出排污權質押貸款業務,而在環境責任保險方面,目前已有587家企業參保,賠償21起。此外,正在醞釀的《湘江保護條例》可望年內出臺,將從法律層面完善保護機制。
第三,從政府主導治理到全社會共同治理,形成高壓輿論。近年來,在政府引導下,全社會都十分關注湘江治理,湖南各大高等院校都有環保N?G?O?(非政府組織)積極參與,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尤其是長株潭“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實施以來,很多干部群眾的發展理念發生重大變化,對湘江治污形成共識。
第四,由側重工業、城市污染轉向城鄉污染同治。據概算,2005年湘江流域排放生活污水9.19億噸,占全省的68.97%。通過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3年行動計劃,湘江流域設市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設施已實現全覆蓋,所有污水達標排放。在此基礎上,長沙今年將完成湘江長沙段主城區內全截污工程,無論生活污水還是城區地表水,全部收集處理,經無害化處理后達標排放。
“環保不只是政府的事,需要公眾參與”
□記者 史衛燕 丁文杰 長沙報道 ??
“站在政府的對面,而不是對立面。”民間環保組織“綠色瀟湘”的項目主管唐賀這樣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她所在的這家機構自2007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湘江流域的水資源保護和公眾環境意識的倡導。
像“綠色瀟湘”這樣的民間環保組織近年來愈發壯大。“有公眾的熱心參與、政府部門的積極配合,隨著經驗的積累和專業知識的豐富,我們有理由相信,民間環保力量將越走越遠,越走越好。”唐賀對記者說。
2011年9月17日,一張湘江湘潭段重化工區排放紅色污水的照片被“湘潭矛戈”拍攝并發到網上。觸目驚心的場景立即引起公眾的關注,造成污染的顏料化工廠被責令關停。
“湘潭矛戈”的真名叫毛建偉,有著3000多名粉絲的他,從2008年開始就自發暗訪監督湘江的污染狀況。“我的微博隨時都在刷新自己監測的湘江湘潭段排污口的水質情況,供其他環保志愿者和粉絲查看。”毛建偉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唐賀說,志愿者的工作有苦有樂,“找污染源是非常有挑戰的工作,像偵探一樣,要知道違規排污的工廠都很狡猾,我們只能順著他們的管道走,經常在河邊一片茂密草地中,你撥開草叢才能看見下面的排污口”。
“總的來說,我們的工作包括發動環保志愿者尋找、持續觀察湘江流域的污染源,還有對政府部門的環境信息公開程度進行評級。這些工作的結果都會告訴相關部門,我們希望推動這些部門的環保工作。”唐賀告訴記者。
不過,困惑也伴隨著他們。志愿者倪亞玲從2010年起就開始在湘江上游的郴州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調研,將沿河污染源的狀況以報告的形式交付了有關部門。之后有很多小工廠被關閉了,但相關部門沒有回應是否看到了報告,所以倪亞玲一直疑惑的是“不知道最后的結果是否與我們的報告有關”?
劉帥,湖南省人大環資委一名官員,但他更是一名環保主義者和環保志愿者。在他看來,環保志愿者在保護湘江中發揮的作用巨大。
湘潭環保志愿者“環保迪迪”是網絡世界的一顆“環保明星”,他每天晚上12點準時去取水口取水監測,化驗看色,并在微博公布信息。志愿者劉東每天努力將排污口水質、空氣質量等信息做成視頻放到網上。志愿者劉科堅持用空氣測量儀測空氣中的PM?2.5……這些志愿者都是在工作之余,付出大量精力、時間,自己貼錢做環保。
“在世界各地,環保都從來都不只是政府的事情,需要公眾的參與。而公眾的參與必須建立在知情的基礎上,知道了你才會去行動。”唐賀表示,他們做的事情都是為了讓環境信息更“透明”。
劉帥對此非常認可,他舉了一個例子:“美國的環保主要靠的是公眾監督,美國環保部門做的就是告訴民眾重金屬的危害有多大,怎么影響人,影響人的哪里,你要如何去發現這些東西,細致的環保教育保證了有效的公眾監督。”
“我們盡可能在保持獨立性的基礎上與政府合作,影響政府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們希望建立這樣一種關系:我們可以監督,而他們能接受這種監督,而且他們還可以推動企業來做一些事情。”唐賀說。
[上一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