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懷化8月31日電題:湖南懷化:“生態立市”綠色發展經濟環保顯雙贏
作者:唐小晴
這是一座“會呼吸的城市”,山清水秀、綠意盎然,空氣中處處彌漫著舒暢的氣息,涌動著當地人民創建生態大市的鏗鏘步伐。
這是一座“火車拉來的城市”,因為湘黔、焦柳、渝懷鐵路、滬昆高鐵及擬建的長昆鐵路在此交匯,這個沈從文筆下的湘西小鎮如今已發展成為湘西南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
現在走進懷化,街道干凈整潔、院落窗明幾凈、城市高樓林立;渠水、河水清澈見底,整個市區越變越美,一副人與自然和諧相依的山水田園的立體畫卷躍入眼簾。
懷化市市長李暉說,除了鐵路,這里還有芷江機場,滬昆、杭瑞、包茂、婁懷高速公路也在此穿過。2002年10月,懷化市第二次黨代會確立建設“生態秀美新懷化”的戰略目標,正式提出創建全國生態示范市。而便捷的交通正助推充滿潛力、魅力、活力的生態懷化悄然崛起。
湖南省委副書記、省長徐守盛在懷化調研時強調,懷化要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相融合,努力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生態型資源---綠色崛起的基石
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是懷化科學發展的核心資源,懷化建設者們的腦子里,始終緊繃著這根弦。
“懷化森林覆蓋率68.58%,活立木蓄積量7060萬立方米,存活著2190余種野生動物和3700余種植物,物種的多樣性、生態的平衡性在這里得以充分體現。”李暉介紹說。
應對近年來環境資源保護的嚴峻挑戰,懷化交出了一張令人滿意的答卷。
回首歷史,懷化走過彎路。鐵路催生了懷化,亦制約了城市發展,鐵路分割和特殊用地圈欄為城市規劃建設起點留下了先天障礙,加上總體經濟能力積弱,直至上世紀90年代,懷化整個城區建筑布局凌亂,缺乏美感。而在撤地設市前,城市綠化率不到18%。
痛定思痛后,懷化決策者們提出“生態立市”的新思路:打造生態懷化,創建全國生態示范市,努力探索生態良好、后發展山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2002年懷化市第二次黨代會正式提出創建全國生態示范市到2003年啟動懷化生態示范市創建工作;從2004懷化市政府組織編制完成《懷化生態市建設規劃》到通過國家環保總局組織專家評審,并確立生態市建設實施“三步走”戰略,懷化“生態立市”激流勇進。
自2003年始,懷化城區開始實施“城市環境綜合整治3年行動”計劃,整體推進“藍天、碧水、安靜、潔凈、綠化”五大工程。同時加強城市綠化建設。
目前,懷化市區及12個縣級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城市空氣環境質量達標率由2005年的75%提高到100%,主要污染物濃度明顯下降。
如今,懷化市總體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市區綠意盎然。全市共有國家級綠色學校兩所、省級綠色學校43所,省級綠色社區3個,省級綠色家庭17戶,市級綠色機關123個,綠色學校174所,綠色小區28個,綠色賓館13家,綠色家庭594戶,綠色醫院17家。
產業振興---綠色發展的支點
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懷化注重發展方式轉變,推行清潔生產技術和循環經濟理念,逐步推動傳統工業的生態轉型,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生態立市”實踐精彩紛呈。
自2008年以來,懷化實施“碧水、青山、藍天”工程,全面開展河道整治、城市綠化和污染治理工作。近年來,懷化關停污染嚴重的“五小”企業272家,關閉規模小、消耗大的劣勢竹木加工企業450余家,400多個有污染隱患的外來投資項目被一票否決。在工業污染防治上,懷化逐步加大力度,共投入治理資金4.3億元,實施完成了洪江紙業等47家市控重點企業污染整治和重點污染源限期治理工作,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生態資源的利用與補充亦是懷化“生態立市”的策略之一。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同時,懷化注重加強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示范基地200余萬畝,充分發揮土地再生產生態資源。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多種產業的行程,“無煙工業”成懷化今后發展的后發力量。當前,懷化市委、市政府借助邵懷、懷新高速開通的契機,大力開發以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為重點的生態旅游,并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政策,按照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制定長期的旅游開發,精心整合自然、歷史、民族資源,使得戶外運動、鄉村休閑游、工業旅游等生態旅游產業在懷化悄然興起,漸成全國旅游休閑新看點。
“十一五”期間,懷化市旅游接待人次年均增長15%,旅游收入年均增長28.8%。2010、2011連續兩年在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年度考核中進入全省第二方陣,產業實力顯著增強。
一座又綠又亮的現代生態新城正在崛起;一條又寬又闊的可持續發展康莊大道正在延伸。
生態宜居---綠色發展的目標
幾年前,太平溪還是懷化有名的臭水溝,行人或繞道而行,或掩鼻而過。2010年底,懷化市投資近1000萬元對此進行改造整治,讓昔日的“傷疤地”變成了今日的美景園。
懷化市委書記李億龍強調,“生態宜居是我們的城市理想,也是最大的民生。”
為此,懷化市投入2.2億元,完成了市區污水處理廠、第二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和醫療固體廢物處理工程建設;投入6.03億元,全面完成了12個縣(市、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并通過環保驗收,為化學耗氧量減排提供了有效支撐,全市現已形成生活污水處理能力27.8萬噸/日,年削減化學耗氧量16000噸。
近五年來,懷化市緊緊圍繞“構筑商貿物流中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的戰略目標,始終堅持“科技引領、交通先行、興工活商、富民強市”的發展戰略,銳意進取,奮發有為,使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時期之一。2011年,懷化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3824元、4280元,比2007年增加4607元、1801元;中心城市建設成區由40平方公里擴展到56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骨架拉開到85平方公里,人口由42萬增加到58萬,一座充滿活力的生態宜居城市加速崛起。
去年9月,懷化召開的市第四次黨代會,鮮明地提出了“力爭全市綜合實力躋身全省第二方陣,努力建設經濟富裕、山川秀美、社會和諧、人民幸福新懷化”的宏偉目標。
“圍繞這個目標,我們將堅持生態優先、推進可持續發展,扎實開展‘五城’同創,力爭把懷化建成省級園林城、國家衛生城、全國綠化模范城、國家環保模范城和全國交通模范城。”市長李暉說,要力爭到2016年城鎮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0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400元,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